修复前后的宋版《春秋经传集解》对照图。刘同华摄
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
什么是“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清乾隆九年(),乾隆命内廷翰林院检阅内府藏书,选择其中善本进呈御览,并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御笔亲题匾联,赐名“天禄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写宋本等珍稀古籍。
天禄,既是一种瑞兽,也是汉代宫中藏书阁——天禄阁,汉高祖时创建,在未央宫内。据《三辅*图》记载:“天禄阁,藏典籍之所。”刘向、刘歆、扬雄等曾先后在这里编校书籍。
“天禄琳琅”古籍修复成果的亮点
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项目,年8月27日,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天禄琳琅”古籍修复项目。该项目对馆藏损毁严重的余册余叶“天禄琳琅”藏书进行精心修复,历时8年,圆满完成。
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现代图书、报纸、档案复制件等不同类型展品共计72种85册(件),其中有一部分为“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大多是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另配合展出修复过程中精心制作、选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种,让观众不但能观赏重要典籍,同时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划时代技艺。
重点展出的珍贵古籍有清乾隆内府抄本《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该本详细著录每部书的版本、钤印、卷册等情况,为一部完备的清宫善本书目。
还有一部宋绍兴二年至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对此本曾评价:“宋时建本、鄂本、蜀本都直接间接从此本出。此书元丰监本久佚,此为硕果仅存之第一本。”此书为完整存世的唯一一部,价值极高。
在亮相展览的珍贵古籍中,能看到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修复案例。如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本《汉书一百卷》版本珍贵,但之前它地脚处书叶、衬纸纸张表面生有大量霉斑,并存在泥渍、糟朽、残损等,经过修复如今已能一睹其真容。
还有明成化九年()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纲、朱熹门人赵师渊撰写其目。因这部古籍的原瓷青绢质书衣破损面积大,故采用了补绢仿制与染色、做旧等修复方法,呈现出补绢与原书衣高度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非常符合“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
据“天禄琳琅”修复专家朱振彬介绍,修复中北宋文同的诗文集《丹渊集》粘连比较严重,修复难度极大,刚取出来的时候已经粘连得像一块砖,打不开,里面有多少页都不清楚。“《丹渊集》分为8册,修第一册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也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必须静下心来修复。揭书叶时,我们用笼屉蒸书,把它的胶一点点化开,再慢慢揭,光揭开第一册的书叶就花了十余天。”朱振彬介绍。现在,我们在国图的展厅里可以清晰看到这部修复后的宋人文集。
为了方便观众了解古籍修复技艺及相关知识,在古籍修复室的复原场景区,观众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各种修复形式,一起参与守护“天禄琳琅”藏书。
能让古书回春的“补天手”
中国传统的纸张,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保存下来传世最早的纸质档案,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平复帖》,在历经多年后依然保存完好,主要归功于其书写载体——中国的纸。
但是纸张经不住虫蛀、鼠咬、污垢、霉烂、水湿等破坏,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伴随着雕版印刷而兴起的一门手艺,就是古籍修复,说是艺术更为精当,称其为“补天手”不为过。
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有一段相关记载,讲的就是书籍修复:“书有毁裂……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微相入三个字,就传达出了书籍修复的谨小慎微。
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这些都是古籍所患的疑难杂症,每一种都不好对付。酸化的,得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古籍的书叶泡在碱性溶液里;粘连的,得给古籍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到竹屉蒸笼上蒸熏,让纸张间的墨汁和水渍慢慢化开。所有病症的治疗中,尤以絮化、脆化最难。但凡得了这两种病,古籍的书叶就像“酥皮点心”一样,摸不得碰不得。
古籍修复的要求是“整旧如旧”,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始面貌。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几种修复古籍的方法:补书法、去污法、托裱法等。
比如针对常见的虫蛀,则用补书法。将书页慢慢打开放在隔板上,在蛀洞周围抹上糨糊,用同色纸对着纸张纹路,按在破损的洞上,然后依糨糊湿印把纸撕下即可。去污法,顾名思义,当泥水等污渍滴在古籍上时,可采用毛质软排笔慢慢刷去污斑上的浮土和泥迹。对于已经霉烂的书,则常用托裱法:先用同色纸将破损处补齐,然后在书背后刷上糨糊,再裱上一层纸,全部裱好后再截齐装订成册。
有种古书样式叫“金镶玉”,这是一种古籍装帧形式。所谓“金镶玉”,就是指通过在书页里面衬上白纸,使书页的三边都镶衬出白色的衬纸,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重新装订,因为原书页是*色的,衬上的新纸是洁白的,如同*金镶了白玉,所以称作“金镶玉”。
年,“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项目。历经8年,朱振彬和团队一起修复好了“天禄琳琅”善本,团队对每一册书都有“个性化”定制。
国家对古籍保护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大,这让朱振彬和团队倍觉欣慰。如今的古籍组设备精良,高清摄影台可以上下正反两面拍摄古籍的书叶,这些都凝聚着几代修复师的心血,配得上古籍修复“国家队”的称号,为的就是一个目标——给古书续命。
古籍保护见证文脉生生不息
卷帙浩繁的古籍历经岁月沧桑,记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故事。
今天,读者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孔子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收藏单位编纂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呈现在眼前。
以前,全国的古籍藏量究竟有多少,存藏状况如何,破损有多少、分别到什么程度,能修复的人有多少……这些问题曾经是摆在全国古籍保护人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了摸清家底、传承文脉,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作为基础性工作,古籍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目前,全国古籍存藏家底基本摸清,普查登记目录陆续出版,古籍文物定级工作纳入日程;海外中华古籍存藏调查和数字化回归多渠道开展,取得重大进展;古籍收藏条件不断改善,超过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超过万叶珍贵古籍得到抢救性修复;一大批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面世,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就出版1.5万余种;古籍数字化、胶片化等异质保存利用工作稳步推进,仅国家图书馆就有超10万部件古籍数字资源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
通过名录评审和普查,还新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献,如《永乐大典》“湖”字册、3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
这项工作,让每一部古籍都拥有了“身份证”。
近十年以来,古籍保护被提升到空前高度。“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被纳入国家和文旅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使“古籍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年3月,“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府工作报告;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以“天禄琳琅”为代表的经典古籍的重生,正在见证着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