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于长青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医院,自此,医院心血管内科发展迈上了“加速道”,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开展20余项心脏介入新技术,4级心脏介入手术累计开展+台,让璧山区心血管疾病患者实现“家门口”即可就医……作为重庆市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医院协会优秀管理者、重庆市第三批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市卫健委首批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于长青充分发挥领头作用,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引领一个学科、带动一个团队、服务一方群众。
心脏介入手术中。医院供图
发挥引领作用20余项心脏介入手术填补区域空白
“于主任,我爸爸出院后恢复得很好,丢掉了轮椅,还可以自己吃饭了,叫我一定要送面锦旗过来,表示感谢。”近日,心衰晚期患者刘爷爷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感谢于长青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和关心。患者家属表示,这面锦旗对他们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生命“奇迹”。
原来,今年2月,患有10余年心衰的刘爷爷,因复医院求医无果。家人在医生的建议下,回到璧山,找到于长青。“放心,我们会尽全力救治。”于长青的肯定回答给了患者和家属一份新的希望。
这份肯定是患者的信任,也是他多年来专业积累的底气。经过一系列规范诊治流程,于长青带领团队为刘爷爷进行了心脏同步化治疗,开展了璧山区首例心脏三腔起搏器植入术。
“这类手术,在全重庆一年开展也不过几十例。患者来时是坐在轮椅上的,因为心脏扩大,睡觉睡不平,吃饭都吃不好。”于长青介绍,该手术就像给刘爷爷的心脏安装了一个“新动力”,患者手术后恢复也较好,就近就医也为患者节余了医疗费用,所以患者满意度很高。
“能在家门口治好病,免于奔波,还减轻了经济负担,太好了。”刘爷爷道出了众多基层群众就医的心声。如今,随着医院心内科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作为重庆市第三批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市卫健委首批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年,于长青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医院以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心内电生理及射频消融术、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ICD植入术等4级心脏介入手术余台次,填补了璧山区20余项心脏介入手术空白,让璧山心血管疾病患者实现在“家门口”就医的愿望。
手术操作。医院供图
打造“顶尖”团队为群众提供最优的健康服务
在于长青看来,一个学科发展得好不好,不在于某一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而在于能不能培养出更多好医生。一个人再厉害,也抵不过一支团结向上、训练有素的队伍。“我想打造一支顶尖的心内科团队,为群众提供最优的健康服务。”谈到团队成长,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朝着这个目标,医教研全面发展早已植入了心血管内科发展的血脉中。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培养模式,近年来,医院科室人才梯队逐步完善,科室目前有医生17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名。在人才梯队完善的基础上,科室学科内涵建设也不断深化,在“团队管理病种”的理念下,于长青将血管重构和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作为科室发展重点,组建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及心脏康复等亚病种规范化管理团队,并分设组长和成员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医生专业所长进行职业规划等,形成团队成长的长效机制。
除临床工作外,科室还担负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实习教学任务。与重庆医科大学、陆**医大学、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学院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院学术交流,外派青年骨干外出进修学习。目前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中国医师协会科研课题1项、重庆市卫计委科研课题重点项目1项、璧山区科委课题4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科学的管理和对人才建设的高度重视为高层次医学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科室副主任医师闫庆凯的成长就是最好的佐证。年10月,闫庆凯从部队转业后回到重庆,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担任主治医师。5年时间,他通过进修学习以及孜孜不倦地勤奋钻研,完成了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在读博士等多重身份的成长蜕变。
“从医院到科室,一直都十分注重每个医生的医教研协同成长,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以我为例,年,医院学习冠脉介入技术,回来后我个人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先后开展了4项新技术,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科研方面,我作为冠脉介入亚专业组成员,就冠脉介入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表了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获得市级科研课题1项,区级科研项目1项。目前也担任了重庆医科大学的早临床教学任务,我也是一名在职博士研究生。”闫庆凯表示,作为科室的一员,他十分认同科室的发展理念,即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健康服务。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员、退役*人和医生,“三重”身份的加持让他将“群众守护者”的使命刻在了骨子里。
年,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创建重庆市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并依托医教研协同发展成果,建立璧山区冠脉介入质控中心、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质控中心,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病例讨论、专家授课等形式,带动区域内整体医疗技术的提升。
血管造影。医院供图
培养“双心”医生开启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模式
“我总觉得支架可能在血管里‘跑’了,或者堵在其他位置了,下完支架后,我觉得胸闷、胸痛、头疼……”6月1日上午,医院心内科门诊,家住铜梁区的老秦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于长青,对自己心脏手术后症状不轻反重的原因,医院找到了答案。
原来老秦是心脏支架后出现了焦虑症状,经过于长青教授团队的健康宣教、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老秦的不适症状逐渐减轻,生活也开始走向正轨。
“其实,像老秦这样的心血管病患者并不少见。”于长青介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这就可能会导致患者花了很多钱,耽误了很多时间,吃了很多药,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病却没有缓解。
面对患者的就医心理需求,医院心内科的做法是,让心血管医生和护士接受临床精神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对心理、睡眠问题的认识,加强临床诊断意识。同时与精神心理科建立多学科会诊、转诊机制,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升临床医生“双心”诊疗技能水平。目前,科室部分医生已通过学习获得了临床心理师资格证书。
“国内目前针对双心疾病诊治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指南与共识,但临床专业医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远未达标。”于长青表示,科室一直倡导的是“双心”治疗加院内院外的心脏康复,不断满足患者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临床带教。医院供图
建成“四个中心”让群众享高质量救治水平
年是医院心血管内科收获的一年。7月,科室牵头建设的璧山区胸痛中心通过国家验收,自此,由科室领衔建设的国家级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中心,全部通过国家认证。
“‘四个中心’获得国家认证,意味着这四类疾病诊疗体系的规范化、高效化,患者不用出区,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救治水平。”于长青自豪地说,心衰中心是全国第三批示范基地,是重庆唯一基层版获批示范单位(年全国仅五家获批)。
如今,依托四个国家认证的中心和多个区级质控中心,璧山区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体系已经成形。说起科室的发展,于长青信心满满地说,“十四五”期间,医院挂牌“重庆医院”的大步伐,进一步强化医教研协同发展,争取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