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TUhjnbcbe - 2021/10/28 21:24:00

因为编辑兼容问题,口腔里某些特殊字符偶会出现错误,比如(牙合),或缺失,请以你的专业知识做做判断哦~~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本单元内容十分重要,是考试出题重点,主要的重点内容是:软组织囊肿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如皮脂腺和皮样

或表皮样囊肿有何不同;另一个重点是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关于鳞癌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掌握各种癌症的

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这是出题重点。总体来说,这个部分在口腔外科学出题较多,考生需多花点时间掌握重

点内容,另外对于非划定重点也应了解,以应对综合类题目。

一、概论

1.概念及病因

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作用,使细胞DNA发生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1)外来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因素()。

(2)内在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免疫状态、遗传因素、基因突变。

(3)其他:年龄、地区、民族、环境、风俗、生活习惯等。

2.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有包膜,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压迫周围组织,可成分叶状。

(2)恶性肿瘤:生长较快,无包膜,口腔癌表现为溃疡型、外生型及浸润型,肉瘤起自深部组织,早期即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不能移动。

(3)“临界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如多形性腺瘤、成釉细胞瘤。

3.诊断

①病史采集;②临床检查;③影像学检查();④穿刺及细胞学检查;⑤活体组织检查(不宜的疾病,);⑥肿瘤标志物检查。

4.治疗原则

(1)良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

(2)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病人机体状况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5.预防

①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②及时处理癌前病损;③加强防癌宣传;④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监测。

二、软组织囊肿(、、、、、)

1.分类

唾液腺囊肿(黏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腮腺囊肿等)、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等。

2.病因

(1)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排泄管阻塞。

(2)皮样或表皮样囊肿: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上皮细胞发展而成。

(3)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未退化。

(4)腮裂囊肿:腮裂未退化引起。

3.临床表现

(1)皮脂腺囊肿:“粉瘤”,囊肿位于皮内,向皮肤表面突起,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有一小色素点,可恶变(、)。

(2)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由皮肤和皮肤附件构成,“发瘤”,好发于口底及颏下,下颌舌骨肌上的囊肿可使舌体抬高,影响语音吞咽()。表皮样囊肿囊壁无皮肤附件,眼睑、额部好发。穿刺见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3)甲状舌管囊肿:以舌骨上下部最常见,与舌骨体粘连,并随吞咽上下移动,肿物大小2~75px,圆形质软,患者无自觉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甲状舌管瘘。发生与舌根部病人有典型“含橄榄”语音。

(4)腮裂囊肿:第二腮裂来源最常见,发生于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胸锁乳突肌前上1/3,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并发呼吸道感染时可迅速增大,继发感染可伴疼痛,向腮腺区放射。穿破可有鳃裂瘘。

4.诊断

根据发生部位、临床表现作出诊断。

5.治疗原则

(1)皮脂腺囊肿: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

(2)皮样或表皮样囊肿:手术摘除。

(3)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或瘘管,一般还应将舌骨中份一并切除。

(4)腮裂囊肿:手术彻底切除。

三、颌骨囊肿

(一)分类及病因及临床表现

1.牙源性颌骨囊肿(、) 比较常见,主要包括:

(1)根尖周囊肿

病因: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刺激,增生上皮团中央液化变性,周围组织液渗出形成囊肿。

表现:上前牙区多见,伴深龋、残根等,早期没症状,缓慢长大,骨质破坏,乒乓球样感,合并感染疼痛,穿刺淡*色囊液。

(2)始基囊肿(、)

病因:牙轴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轴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表现:好发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青少年多见。初期无自觉症状。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3)含牙囊肿

病因:牙冠或牙根形成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囊壁内有牙源性上皮岛。

表现:好发于10-39岁,男女,下颌第三磨牙区,其次上颌尖牙区,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的颌骨膨胀性生长,X线见囊壁包裹未萌出的牙齿。穿刺草*色囊液。

(4)牙源性角化囊肿(、、)

病因:牙胚或牙板残余。

表现:10-29岁,男女,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好发,生长缓慢,颌骨膨胀,乒乓球样感,穿刺物皮质样物质,X线圆形或卵圆透光区,单房或多房。易复发,可癌变。

2.非牙源性囊肿

(1)球上颌囊肿: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

(2)鼻腭囊肿:切牙管内或附近。

(3)正中囊肿:切牙孔之后,腭中缝任何部位。

(4)鼻唇囊肿:上唇底和鼻前庭内。

(二)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穿刺角化囊肿可见*、白色角蛋白样物质。根端囊肿可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

(三)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摘除。切口充分显露手术野,注意彻底清除囊壁。

四、色素痣

1.分类及病因

来源基底层的色素细胞,可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复合痣()。

2.临床表现

交界痣为淡棕色或深棕色斑疹、丘疹、结节,一般较小,表面光滑无毛,突起于皮肤表面容易受刺激而发生恶性症状(局部轻痒、灼热或疼痛,体积迅速增大,色泽加深,表面感染破溃出血,周围皮肤出现卫星小点、放射黑线、黑色素环,所在部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

3.诊断

根据病理诊断,一般毛痣和雀斑样色素痣为皮内痣和复合痣,很少癌变。

4.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恶变扩大切除。

五、牙龈瘤()

1.分类及病因病理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结缔组织。根据病理结构不同,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和血管型。

2.临床表现青中年女性多,多发生于牙龈乳头,唇、颊侧较多,最常见是前磨牙区。肿块局限,呈球形或椭圆形,有时分叶状,大小不一,有的有蒂。

大的肿块遮盖牙和牙槽突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伴发感染,可以破坏牙槽骨壁。

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诊断。

4.治疗原则局部麻醉下手术彻底切除,拔除波及的牙并将波及的牙周膜、骨膜及邻近骨组织去除()。

六、血管瘤与脉管畸形

1.分类及命名

(1)血管瘤。

(2)脉管畸形: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畸形。

2.临床特点

(1)血管瘤:自发性消退,病程分增生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三期。最初毛细血管扩张,迅即变红斑并高出皮肤,高低不平呈草莓状,婴儿4周后快速生长,一般1年进入静止消退期。消退缓慢,遗留色素沉着。

(2)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表浅病损呈蓝色或紫色,边界不清,扪之柔软,可以扪到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3)微静脉畸形(葡萄酒色斑):多发颜面部皮肤,常沿三叉神经分布,鲜红或紫红,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

(4)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多见成年人,多发颞部或头皮下组织,病损高起呈念珠状,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5)淋巴管畸形(、):常见儿童及青年,好发舌、唇、颊及颈部。微囊型皮肤黏膜上呈现孤立或多发散在小圆形囊性结节状或点状病损,无色,柔软,无压缩性,边界不清楚。大囊型主要发生锁骨上区,一般多房性,彼此间隔,内有透明、淡*色水样液体,大小不一,色泽正常,扪诊柔软,有波动感,体位移动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

3.诊断

深在血管畸形可以借助体位移动试验和穿刺确定,另外可采用超声、造影或MRI协助诊断。

4.治疗原则

根据病损类型、位置及病人年龄等因素决定。

婴儿或儿童时期血管瘤对激素治疗敏感()。血管畸形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一般手术治疗。静脉畸形可用

3%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行病损腔内注射。面部微静脉畸形采用激光治疗较好。动静脉畸形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现在倾向介入治疗。淋巴管畸形主要采用手术。

七、成釉细胞瘤

1.病因

由釉质器或牙板上皮发生而来,剖面实性或囊性,囊腔内含*色囊液()。镜下肿瘤细胞大小不同团状或条索,分散于结缔组织内。边缘为单层高柱状细胞,中央为星网状细胞。

2.临床表现(临界瘤:、)多发青壮年,下颌体和下颌角多见。生长缓慢,初无自觉症状,逐渐发展可使颌骨增大,造成畸形左右不对称,侵犯牙槽突,使牙松动、脱落(),继续侵犯可造成吞咽、咀嚼和呼吸障碍。压迫神经,下唇或颊部麻木不适,继续发展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X线表现单房型、多房型、蜂窝型和恶性征型。

3.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可作出初步诊断()。

4.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治疗。

八、骨化纤维瘤

1.临床表现常见青年,多单发,下颌多见,女性多见。生长缓慢,早无症状,增大后可造成颌骨膨胀,引起面部畸形及牙移位。X线病变区表现为密度高低不均匀的影像。

2.诊断结合临床、病理和X线确诊。

3.治疗原则手术彻底清除。

九、口腔鳞状细胞癌

1.舌癌 最常见口腔癌,多发生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波及舌肌,舌运动受限,影响吞咽语言,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发生舌背或越过中线向对侧淋巴结转移,舌前部向下颌下及颈深上下淋巴结转移,舌尖部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淋巴结,远处转移至肺(、、、)。

2.牙龈癌() 下牙龈较上牙龈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慢,以溃疡型多见。下牙龈多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以后到颈深淋巴结,上牙龈多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远处转移少见。

3.颊黏膜癌 口腔癌中居第2或第3位,男女,常发生磨牙区附近,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上下颌骨和牙龈,常转移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远处转移少见。

4.口底癌 常发生于舌系带一侧或中线两侧,多为中度分化鳞癌。后部比前部恶性程度高,一般转移颏下、下颌下、颈深淋巴结。

5.唇癌 多发生下唇,主要为鳞癌。生长较慢,下唇癌常向颏下、下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转移早并多见()。

6.中央性颌骨癌 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可出现牙痛、局部疼痛,相继出现下唇麻木。可向区域性淋巴结及血液循环转移。

7.上颌窦癌 为鼻窦鳞癌中最常见者。发生在内壁时出现鼻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泪管阻塞;上壁时眼球突出、向上移位、可引起复视;外壁时表现为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皮肤破溃,肿瘤外露;后壁时引起张口困难;下壁时引起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上部淋巴结。

十、恶性黑色素瘤

1.临床病理常在色素痣基础上发生,由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

2.临床表现早期表现大多为皮肤痣及黏膜黑斑,恶变时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出现卫星结节,表面溃疡,易出血,疼痛;浸润至黏膜下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发生松动,肿瘤向后发展可造成吞咽困难及张口受限,常发生广泛转移,早期转移至区域淋巴结,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等器官。

3.诊断根据色素表现及临床症状,不宜行活组织检查(),临床不能区别时,行原发灶冷冻活检。

4.治疗原则外科手术广泛切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低温治疗也肯定有效。

5.预后不佳,不过女性较男性好。

十一、肉瘤(与癌区别,)

1.分类软组织肉瘤、骨肉瘤。

2.临床表现

(1)软组织肉瘤:发病年龄较癌为轻,病程发展较快,多呈现实质性肿块,表皮或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晚期溃疡或溢脓、出血,肿瘤浸润正常组织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症状。淋巴转移少见,血供转移多发生。

(2)骨组织肉瘤:发病年龄轻,病程快,颌骨膨胀性生长,影像学骨质不同程度破坏,牙松动,远处转移至肺脑。

3.诊断

(1)软组织肉瘤:根据临床特点,借助病理可以明确组织类型,可加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等。

(2)骨源性肉瘤:根据X线、CT。软组织阴影伴骨破坏,不规则透射阴影;骨质反应性增生及钙化斑、块,牙在肿瘤中呈漂浮状。

4.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5.预后预后比癌差,总的5年生存率为20%~30%。

十二、恶性淋巴瘤

1.分类 霍奇金和非霍奇金两类。

2.临床表现儿童和青壮年较多,以颈部淋巴结好发。结内型恶性淋巴瘤常为多发性,多发生于颈部和下颌下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早期淋巴结肿大,以后互相融合成团,失去移动性。结外型常是单发性病灶,好发于咽、舌根、牙龈、面颊以及颌骨内。肿瘤生长迅速可引起相应症状,常沿淋巴管扩散。

3.诊断活组织检查确诊。CT或B超观察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肿大及侵犯,以确定临床分期。

4.治疗放疗和化疗都比较敏感。

主编微语:有人利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