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自然要素河湖综合题20题
TUhjnbcbe - 2021/8/21 19:23:00
白癜风前期 http://m.39.net/pf/a_6489068.html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湖(图a)区盛行西北风,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图b)。青海湖区沙丘主要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

材料二 青海湖水温分层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

材料三 每年隆冬时节,青海湖千里冰封。春季湖冰融化,被当地群众称为“开湖”,且有“文开”和“武开”之说。“文开”是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冰逐渐变薄、破碎、融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看到开湖后的连天碧波。“武开”是随着气温升高,彻夜的狂风大作,使封冻的湖面温度迅速升高,在动荡的湖水和猛烈的大风共同作用下,厚薄不均的冰层在一瞬间四分五裂。

(1)指出湖边植被增加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2)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测沙堤的成因。

(3)说出青海湖夏、秋季节水温分层现象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比较分析青海湖“文开”和“武开”现象发生条件的异同。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湖区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美洲黑杨因原产于美洲而得名,为高大乔木,适应性强,耐水湿,需水量大,又能耐程度不同的碱土,且生长迅速、用途广。

材料二 年至年期间,国家粮价不断下跌,洞庭湖周边一批造纸企业大力推行“林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地方*府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采用免土地租赁费、低利息贷款等方式鼓励栽种美洲黑杨。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材料三 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指出,美洲黑杨在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种植,损害了洞庭湖的自然生态。截至年12月6日,保护区核心区里的万株黑杨,已全部“清零”。

材料四 下面图甲为洞庭湖地区位置示意图,图乙为一名工作人员在清理美洲黑杨。

(1)试分析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

(2)评价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地区大量种植的影响。

(3)请你为洞庭湖地区取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提出合理的建议。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12月21日,中国援助斐济水文测量船在斐济首都苏瓦举行交接仪式,这艘测量船配置了高科技设备,主要用于斐济开展水文测量和海洋调查。苏瓦港位于维提岛(斐济最大岛,面积1.万km2)东南沿海,是一个天然良港。下图示意维提岛河流及城市分布状况。

(1)分析甲河主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2)斐济*府高度重视当地的水文测量和海洋调查工作,请阐述其原因。

(3)有人建议清除苏瓦港外围的珊瑚礁以改善航运能力,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说明理由。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七里海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泻湖,也是该市最大的芦苇(多生于低湿地或浅水中)产地。七里海曾是一个淡水湖,后由于滦河洪水倾入,在东北部冲开一条水道注入渤海,即新开口。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五条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随着七里海区域开发不断增强,区域内部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养殖池、稻田)。下图示意七里海及其周围土地利用状况。

(1)描述七里海湖水含盐量的变化过程。

(2)说明七里海成为当地最大芦苇产地的自然原因。

(3)分析20世纪70年代湖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4)推测湿地面积变化对七里海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都河水系位于新疆天山南坡(图a)。在开都河干流M河段,有著名的“九曲十八弯”景观(图b)。监测数据表明,近50年来,开都河的流量有增加趋势。

(1)说明开都河M河段“九曲十八弯”的形成原因。

(2)据图a和图c指出开都河的主要补给类型,并概述其径流量年内变化的主要特点。

(3)推测近50年来开都河流量呈增加趋势的自然原因。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历史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1)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分别说明兴建洪泽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的作用。

(3)指出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4)有人建议在洪泽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如图)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1)新开河的吞吐受图中其他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3)—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分析其原因。

(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地震区,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岷江出山口河段。

都江堰水利工程(下图)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岷江出山口处,始建于公元前年。该工程修建前,成都平原缺乏发展种植业的灌溉水源,而岷江洪水泛滥时又成为一片汪洋;该工程修建后,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内江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用水,枯水期内江水量占60%。为了保证内江的水量,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挖沙,即“深淘滩”。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修葺和完善,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外江闸与多处引水工程。

(1)简述都江堰修建前后岷江对成都平原种植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2)分析与外江相比,枯水期内江水量较大的自然原因。

(3)分析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深淘滩”的原因。

(4)推测修建外江闸的作用及关闸时段(枯水期或洪水期)。

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无定河,*河一级支流,位于陕西省北部,因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是陕西输出粗沙最多的河流。无定河得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水文特征变化不定。大致以地貌区为界,其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为了促进流域的综合开发,无定河干流修建了一些大型水库;同时,为了保证这些大型水库的长期运行,南部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小型水库。

(1)试对无定河“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2)从无定河得名的角度简析无定河的水文特点。

(3)分析无定河上述水文特征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4)指出支流水库的主要功能并说明其运行方式(蓄水、排水的时间)。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拉瓜利河位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北部,注入大西洋,全长只有千米,但下游河道宽约2千米,河床较浅。流域内人烟稀少,热带雨林茂密,沿河多沼泽。每年4月,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一直线上,亚马孙河河口附近的众多支流都会出现涌潮,但最壮观、最野性的涌潮在阿拉瓜利河,其浩浩荡荡的潮水从河口沿河道逆流而上近60千米,时速30余千米,潮高可达2~4米。下图示意“阿拉瓜利河的中下游位置”。

(1)说明阿拉瓜利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2)分析阿拉瓜利河河口附近每年4月涌潮最壮观的原因。

(3)分析阿拉瓜利河下游河道宽阔但河床较浅的原因。

(4)为抵御涌潮,有人提出在该河河口附近修建沿河防护堤。请分析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里兰卡中部是该国重要的农业种植区,但由于技术落后,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状态。由我国某集团承建的M坝工程是斯里兰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于年9月动工兴建,年3月大坝成功截流,年1月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下图示意斯里兰卡河流分布及M坝附近地区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来源:学科网ZXXK)

(1)简述M坝附近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大坝截流时间选择在3月的原因。

(2)分析该工程建设对当地非农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

(3)推测该工程发挥作用后,将对周围农业区的作物熟制产生怎样的影响?分析其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以出口可可、咖啡等初级农产品为主,长期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年在该国领海内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此后经济快速增长。

巴塔是赤道几内亚最大的商埠和经济重镇,巴塔港原是赤道几内亚的一个简易的港口,港口吞吐量极小。年12月由中国公司承建的巴塔港改扩建工程(主要涉及码头、集装箱堆场以及道路等)竣工,该港成为赤道几内亚最大的港口。下图示意“巴塔港地理位置”。

(1)简述巴塔港优越的自然条件。

(2)分析赤道几内亚扩建巴塔港的原因。

(3)推测巴塔港北部入海河流对港口扩建可能产生的影响。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分析我国与赤道几内亚经济合作的潜力和方向。

问题②:分析巴塔港扩建对赤道几内亚石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山脉南麓焉耆盆地的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全长千米的开都河是其主要的补给水源,而这座大湖本身又是下游孔雀河的源头。博斯腾湖年均潜在蒸发量可以达到毫米,而年均降水量则不足毫米,因此湖水本身的盐度平衡主要受河流和气候影响来维持。年,博斯腾湖湖水的盐度只有0.39克/升,但随后由于开都河流域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部分河水被引至灌区用于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又随着河流排入博斯腾湖,这座淡水湖的盐度迅速增高,最高达到接近2克/升,变成了微咸水湖。图甲示意博斯腾湖周边地域(右下小图示意沙漠盐池附近地质剖面),图乙示意~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

(1)概述开都河、孔雀河及湖区气候在影响博斯腾湖盐度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2)推测年以后博斯腾湖湖水含盐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主要人为原因。

(3)对于博斯腾湖流域是否应大力建设水利工程存在争议,请表明你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分盈亏量是指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量(假设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地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的差值。下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下右图是左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

(1)图示地区水分盈亏量5月份最低,7~8月份最高,分析其原因。

(2)判断丙地地表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判断6~8月甲、丙两地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解析其原因。

(4)图中乙地水稻单产比小麦高83.9%,净收益是小麦的10.5倍,用水量是小麦的3倍。有人建议该地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凿于秦代,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与中原地区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灵渠通过高度为2.24米的“人”字形滚水坝将兴安县东面的湘江上游河道——海洋河按三七的比例分为两股,其中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支流,七分通过北渠归湘江,形成南渠和北渠两条相互连通的航运水道,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灵渠及其附近水系图,图乙为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

(1)推测南渠的地势特点,并说明推测理由。

(2)从图乙看,可选择在A处或B处修建南渠,把湘江水系与漓江水系连接起来,为什么灵渠实际施工选择了B处?

(3)“人”字坝与南渠的修建已将湘江与漓江沟通起来,为什么还要另外开凿一条北渠作为航道?

(4)近代以来,灵渠的航运地位已经显著下降,而其灌溉作用却明显增大,试分析其原因。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

材料二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被称为“北国江南”。目前最大水深仅为3米,水质为劣Ⅴ类,环境质量需求迫切。

(1)据图描述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白洋淀水质差的自然原因。

(3)请你提出雄安新区建设中对白洋淀水环境保护的三项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利利湖(位置见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海岸地势陡峭。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m,水清而味甜,盛产鱼类。水面常平静无波,但时有狂风巨浪。水源自北端流入,再向南端流出注入约旦河,上游是上约旦河,其注入的水量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时间里水量是比较稳定的。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有时降到警戒水位。

(1)比较加利利湖与死海水文特征的差异。

(2)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加利利湖狂风巨浪的形成过程。

(3)分析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类型。

(4)简述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汉平原是在古云梦泽上发育的年轻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平,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在5米左右。唐宋荆江(长江的枝江至城陵矶段)统一河道形成以前,荆江两岸存在着众多分流水口(穴口),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为荒芜的低洼湿地,人烟稀少,公元年前后,荆江北堤完成,使北岸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全部堵塞。从此,长江大部分水、沙由南岸排入洞庭湖区,汉江带来的泥沙对江汉平原地形的进一步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江汉平原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1)简析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地势特征的形成和湖泊分布的影响。

(2)自荆江北堤完成迄今数百年间,洞庭湖面积经过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简析其原因。

(3)简述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渭河是*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汇入*河,全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为*土高原。渭河将渭河谷地塑造成了地势平坦的渭河平原。下图示意渭河水系。

(1)分析渭河流域南部支流短于北部支流的原因。

(2)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就此做出合理解释。

(3)阐释渭河水系在渭河谷地演化为渭河平原过程中的作用。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河下游作为典型的冲积性河流,河床形态与来水来沙关系密切,在气候变化、水库调节以及灌溉引水等共同影响下,特别是水库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下游的河床冲淤演变及防洪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1)简述中上游水库对下游来水来沙影响。

(2)分析中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对下游流量及河床演变的影响。

(3)随着下游来水来沙变化,推测*河三角洲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与解析

1、本题以青海湖为载体,既考查了湖陆风的成因与变化,又考查了外力作用对湖水分层、沙堤形成的作用。试题难度中等,切入角度新颖,综合性较强。(1)考查热力环流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并调动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湖边植被增加使陆地白天升温慢,从而减弱湖风;陆地夜晚降温慢,湖陆温差亦变小,陆风也减弱。(2)考查沙堤形成的外力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图分析可知海晏湾位于青海湖的西侧,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之后,泥沙在西北风和西部、北部汇入的流水作用下,使得湖底的泥沙被带到了湖东岸,从而导致水下沙堤不断增高,在水位较浅时,最终沙堤露出水面。(3)考查湖泊夏、秋季节水温分层现象,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已学知识,夏季气温高,太阳辐射强,表层水体升温快。而下层水温较低,再加上风力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故分层明显。秋季,材料中提示风力逐渐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也加快了水体的热交换,水温差异变小,故分层不明显。(4)根据材料,“文开”和“武开”现象的发生都存在着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而“武开”材料中交代“彻夜的狂风大作”使得湖面快速升温、湖冰厚薄不均;“在动荡的湖水和风力作用下”,湖水和湖冰相互作用增强,使得湖冰瞬间破裂。

(1)影响:使湖风减弱,陆风减弱。原因:由于植被增加,白天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减弱;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或湖浪)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露出水面。

(3)夏季水温分层显著,秋季水温分层不明显。夏季青海湖表层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加上夏季风力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分层显著;秋季风力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分层不明显。

(4)同: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异:与“文开”相比,“武开”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加上快速升温,导致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

2、第(1)题,外来物种在引入地生长迅猛往往与其适应性及区域的需求、*策有关。美洲黑杨为外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迅速;黑杨市场需求大,利润高,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府*策扶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第(2)题,评价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地区大量种植的影响应包括有利与不利两方面。有利方面强调黑杨的经济效益及作为树木所起到的环保功能。不利方面则强调物种对原有生态的破坏,其根系的强大加快了泥沙淤积,使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周边地区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威胁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第(3)题,洞庭湖地区若要取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实际出发,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退田还湖还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湖区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洞庭湖生态的意识;减少污水、废水的排放,加强环湖区域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处理,做到达标排放等。

(1)外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迅速;粮价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黑杨生长快,用途广,市场需求大,利润高,农民种植多;*府*策扶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

(2)有利影响:每年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木材,有利于保护湖区上游的林木资源;为调节气候、防风防浪、护岸护堤、农业生产增收做出了贡献;增加了地方财*收入。

不利影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破坏了湖区原有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加快了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了湿地行洪功能,使洞庭湖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周边地区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威胁当地鱼类、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3)进一步完善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退田还湖还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湖区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污水、废水的排放,加强环湖区域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3、(1)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变化、含沙量及结冰期等角度去描述,而各水文特征的成因,则主要结合该地的地形、大气环流特点及地表状况等因素去思考。(2)*府高度重视水文测量和海洋调查工作,主要围绕该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及岛屿水文状况两个角度去说明。(3)对清除苏瓦港外围珊瑚礁的态度,如果赞同,主要从珊瑚礁对航行和航道的影响去考虑;如果不赞同,主要从珊瑚礁对风浪的阻挡作用、对海岸的保护作用等角度去考虑。

(1)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径流量较大;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信风带位置的移动,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受海洋影响,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

(2)太平洋岛国,海域面积广阔;受气候变暖的潜在威胁;纬度较低,常受台风袭击;河网密集且有季节变化。

(3)赞同。珊瑚礁隐于水下,阻碍航行;珊瑚残骸不断淤积,使航道变浅。不赞同。珊瑚礁对风浪具有屏障作用,可减弱风浪,降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同时可保护海岸,减弱对海岸的侵蚀。

4、(1)主要从与渤海相连后,海水带来的湖水盐分的变化考虑。(2)主要从湿地和营养物质两方面考虑。(3)主要考虑泥沙多和湖水顶托作用导致的泥沙淤泥。(4)主要从水域面积、生物多样性、调节作用、环境恶化等方面考虑。

(1)原为淡水湖,湖水含盐量小,东北角有新开口后与渤海相连,海水随潮汐等涌入七里海,七里海由淡水湖变成一个半封闭的泻湖,湖水含盐量增大。

(2)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泛滥,湿地广布;多条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等。

(3)当地对河流整治后,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入湖泥沙增加;河流入湖口地势低平,加之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缓,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形成湖口三角洲。

(4)泥沙淤积增多,水域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和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5、本题以开都河水系为材料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量特征,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河曲的形成与地形、地转偏向力有关。读图可知,M河段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九曲十八弯。(2)位于天山南坡,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较多,且气温高,天山有冰川积融水补给,夏季径流量大;冬季有积雪,春季有积雪融水;位于内流区,全年有径流量,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3)内河流流量增加,与降水量、融水量有关,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近50年来,开都河的流量增加的自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降水量增加;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量增加。

(1)该河段(流经山间盆地,)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九曲十八弯。

(2)主要补给类型:雨水、积雪和冰川融水、地下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秋季(或5-10月)为汛期,冬春季(11-次年4月)为枯水期。

(3)流域内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冰雪融化量增加。

6、(1)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可从水量来源、地势、悬湖和经济角度分析。(2)兴建洪泽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可以分流洪水和提供灌溉水源。(3)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包括温度带、干湿度、自然带等。(4)同意的理由可从水域条件和收入等说明。不同意的理由可从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说明。

(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任答3点即可)

(2)兴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等。

(4)同意。理由:水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或不同意。理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使物种减少等。

7、第(1)题,材料“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说明新开河的吞吐主要受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影响。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时,呼伦湖水位上升;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小,则呼伦湖水流入新开河,新开河表现为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时,呼伦湖水位下降,若海拉尔河流量较大,则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新开河表现为吐。第(2)题,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说明新开河水流入呼伦湖,则呼伦湖为内流湖,蒸发为湖水的排泄方式。陆地径流将盐分带至湖泊,但无径流将盐分带出,盐类物质不断累积导致盐度上升。第(3)题,呼伦湖水位的变化受补给水量、湖泊面积、植被以及河流调节等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面积较大;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流域内草原广布,能很好地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因此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并不大。第(4)题,“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粪便易随地表径流流入湖中;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营养盐类入湖。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进入湖区。

(1)新开河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海拉尔河流量较小。新开河吐: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海拉尔河流量较大。

(2)盐度上升。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湖水蒸发旺盛;此时湖泊成为内流湖,入湖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盐度上升。

(3)呼伦湖面积广大;流域内草原广布,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4)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牲畜粪便随径流入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入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和风进入湖区。

8、第(1)题,岷江发源于高山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泥沙搬运能力强,到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泥沙在此沉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河流汛期水量大、汇水速度快,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都江堰修建后,将岷江分为内江、外江,能有效地调节河流径流量,汛期时外江水量多,内江水量较少,减少洪涝发生频率,而枯水期内江水量多于外江,减少了旱灾发生频率;使内江水量较为稳定,保证了成都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量。第(2)题,观察图中岷江都江堰修建的河段,河流形态是弯曲的,且内江处于河流的凹岸(侵蚀岸)、外江处于凸岸(沉积岸),受惯性力的作用河水大量流向凹岸,使得内江水流速快,泥沙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水深度大,因此内江水量大于外江。第(3)题,“深淘滩”即挖沙、淘沙,每年年初在此“深淘滩”的原因为:岷江水量大,泥沙搬运能力强,此河段水流速度较慢,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积,挖沙有利于减少内江河段河流的泥沙沉积量,使河床深度增大,河床蓄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河水量。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少,年初时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水深度小,便于下河挖沙。第(4)题,雨季河流水量大,进入内江的水量多,能够满足成都平原地区的用水需求。而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约为60%,但由于枯水期河流总水量较少,再加上成都平原工业、农业活动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成都平原地区的需水总量增大,为了增加水源、缓解缺水状况而修建外江闸,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增大,从而保证内江供水量。

(1)修建前:涝灾多发;带来肥沃土壤。修建后:提供灌溉水源:减少旱涝发生频率。

(2)(与外江相比,)内江位于河流凹岸,流速较快,泥沙淤积量较少,水深较深。

(3)岷江输沙量大,该河段泥沙大量淤积。挖沙可减少内江泥沙淤积,加深河床,增加枯水期宝瓶口进水量;年初降水少,为河流枯水期,便于挖沙。

(4)作用:增加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关闸时段是枯水期。理由:随着成都平原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枯水期内江水量难以满足需要:关闸拦截外江分水,增加内江水量。

9、第(1)题,根据无定河南部和北部气候、地形特点解释“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这一现象。第(2)题,结合无定河河流流量、水位和含沙量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河流流量变化大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而含沙量大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利用造成影响。第(4)题,结合无定河流经区地形和水文特征判断其支流水库的主要功能并说明其运行方式。

(1)无定河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降水相对较多,且由于处于*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沟谷众多,利于河流发育。北部处于内蒙古高原,降水少,蒸发旺盛,且地形较为平坦,不利于河流的形成。

(2)该地区降水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流量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泥沙含量大且变化显著。

(3)流量和水位变化大,导致水旱灾害严重;洪水与干旱易损坏农田水利工程并使得水资源利用难度加大;河流泥沙含量大不利于农田灌溉同时还会造成水利设施淤塞。

(4)拦蓄泥沙。汛期蓄水,平水期和枯水期排水。

10第(1)题,从径流量大小及其变化、流速、含沙量与结冰期等方面说明该河流水文特征。第(2)题,结合4月份天文条件、河口形状及盛行风向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下游河道宽阔与其流经地的地形及河流侵蚀作用有关。而河床较浅则是泥沙淤积的结果。第(4)题,从对沿岸沼泽与森林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涌潮加剧及洪涝灾害产生等方面说明在该河河口附近修建沿河防护堤的不利影响。

(1)阿拉瓜利河流域全年多雨,河流径流量大(且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小(汛期长);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热带雨林茂密,含沙量小;位于低纬度地区,无结冰期。

(2)每年4月,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一直线上,引力叠加,形成天文大潮;河口为喇叭形(或:三角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河口受东北信风(或信风)影响,信风顺潮流方向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3)河道宽阔:下游流量大,流水以向两侧河岸侵蚀为主(或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多疏松的堆积物,河流侧蚀作用强);每年涌潮流速快,潮水高,对两侧河岸侵蚀力强。

河床较浅:下游流速缓慢,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涌潮逆流而上,带来的泥沙淤积,河床较浅;受涌流(海水)的顶托作用强,河流携带的泥沙主要在下游河道堆积。

(4)破坏河流沿岸沼泽和热带雨林自然环境;修建沿河堤坝使得河流空间固定,导致涌潮浪高更高,破坏力更强;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流域内降水丰富,建沿河堤坝加剧了沿岸地区的涝渍(洪涝)灾害。

11、第(1)题,结合经纬网和图示信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据此即可说明M坝附近地区的气候特点。3月份前降水量较小,河流处于枯水期,该时期区域地质灾害少,可降低截流难度,便于施工。第(2)题,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电力和旅游景观等方面分析该工程建设对当地非农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第(3)题,结合该地气候特征及大坝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分析该工程发挥作用后,将对周围农业区的作物熟制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1)特点:全年高温,年降水量丰富(约mm),旱、雨季分明。

原因:3月及前两个月流域内降水较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可降低截流难度,(保障截流安全,节省截流支出);3月及前两个月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少,便于施工。

(2)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带动当地建材、交通运输等产业发展;工程建成后提供电力,促进工业发展;工程形成新景观,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3)(该工程发挥作用后)周围农业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或多熟)。

原因:该地热量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或多熟);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旱季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导致作物只能雨季生长,熟制受到限制;该工程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调整了径流的季节分配),旱季农作物可以生长。

12、第(1)题,港口的自然条件应从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两方面分析。第(2)题,港口的发展可以促进该地资源出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且可以带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3)题,河流对于港口建设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可以提供水源,作为扩大港口经济腹地的纽带;不利影响: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导致港口航道淤积,影响港口的航运条件。第(4)题,问题①侧重中国与赤道几内亚的合作方向,应该考虑两国经济的互补性,通过我国参与赤道几内亚石油的开发,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问题②主要考虑资源丰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港口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和技术,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位于赤道附近,风力较小,受飓风等灾害影响小;位于海湾中,风浪小,港阔水深。

(2)巴塔港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重要,但基础设施落后;赤道几内亚自然资源丰富,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扩建港口可以增大农产品出口能力;该地位于非洲中西部,港口扩建可以使其成为非洲西部重要的航运枢纽,促进经济发展。

(3)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影响港口航道建设;河流自赤道几内亚南部向北流入海,可以加强与南部内陆地区的联系,扩大港口腹地;可以为工程建设和工人生活提供淡水,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4)问题①:我国资金和技术水平较高,赤道几内亚资源丰富,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不发达,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可加大对赤道几内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鼓励我国石油等企业投资该国,带动赤道几内亚石油资源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石油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问题②:赤道几内亚石油资源丰富,但资金和技术短缺;巴塔港扩建有利于吸引外国企业入驻,开发本国资源,增加石油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的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逐步形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本国石油工业体系。

13、以河湖水体关系为载体考查湖水盐度平衡、湖水含盐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水循环原理的运用、水利工程的利弊,难度较大。运用水循环原理前先区分阐释的地理现象涉及的水循环类型,结合水循环主要环节阐释。(1)考查陆地水体、气候对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根据材料得知博斯腾湖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开都河的河水流入博斯腾湖,淡水的注入,降低了博斯腾湖的盐度。博斯腾湖的水流入孔雀河,孔雀河为博斯腾湖降低盐度。区域内的气候、开都河和孔雀河维持着博腾湖的盐度平衡。(2)根据湖水水位变化图数据得知,博斯腾湖年后水位不断下降,湖水含盐量逐年增加。从材料获取关键语句“开都河河水被引至灌区用于农业生产”说明流域内农业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少,下游用水多,水位下降。“灌溉用水又随着河流排入博斯腾湖”说明流域内生产生活废水进入湖泊,使湖水盐分增加。(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态度后阐释理由即可。赞成流域内修建水利设施,可从水利工程的有利影响作答,如水利设施具有调节径流量的作用,水利工程具有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不赞成可从水利工程的修建难度大和不利影响作答,包括水利设施改变区域水文特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淹没部分居民点和农田,导致生态移民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1)开都河注入大量淡水降低博斯腾湖盐度;孔雀河河水由博斯腾湖流出,对博斯腾湖起排盐作用(降低湖水盐度);湖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增加了湖水的盐度;三者维系着博斯腾湖的盐度平衡。

(2)湖水含盐量逐年增加。上游河流截流建设水利工程(引水),下游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加大出湖水量,引起湖水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湖水盐度逐年升高;湖滨地区生产生活废水排放,也使湖泊中盐分增多。

(3)赞成。理由:修建水利工程能够调节水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河道调蓄能力,满足人们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等需求;可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等。

不赞成。理由:修建水利工程会导致水文条件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工程兴建会导致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等。

14、(1)根据左图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蒸发大,而雨季未到,降水少,所以亏损多。7~8月份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所以最高。(2)据材料知,水分盈亏量是指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量的差值。当盈亏量>0,说明水分盈余,当盈亏量<0,说明水分亏损。据右图可知,丙地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因此地表水量达到最大。(3)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根据右图曲线分析可知,6~8月甲地水分盈亏量小于0,说明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丙地水分盈亏量大于0,说明降水多,晴天少,太阳辐射量少。该时段是夏季,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甲地纬度高,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所以太阳辐射量甲大于丙。(4)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看,该地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半湿润区,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土壤肥沃,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优越。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种植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所以赞同。从综合效益看,该地区年降水量少,水分盈亏量低;种植水稻耗水量大,大力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区用水紧张,影响该地生产、生活、生态等的协调发展,所以不赞同。

(1)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蒸发大;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大。7~8月份雨季降水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1月份。1月份水分盈亏量为0,之前水分盈亏量大于0,之后小于0,说明该月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表水量达到最大。

(3)甲大于丙。6~8月甲地水分盈亏量小于0,说明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丙地水分盈亏量大于0,说明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少;甲地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

(4)赞同。理由:该地自然条件较优越(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半湿润区,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土壤肥沃等);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种植水稻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或不赞同。理由:该地区年降水量少,水分盈亏量低;种植水稻耗水量大,大力种植水稻会加剧该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影响生态环境等发展。

15、本题主要考查地势特点,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和作用。(1)从图上看,灵渠处于两条南北走向河道的分水岭处,水向西流入大溶江,说明南渠地势东高西低。分水岭西侧的大溶江自北向南流,故南渠地势北高南低。南渠地势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2)古代引水渠开凿,都要利用地势自流引水。A处附近有越城岭,地势较高,该处湘江水位比南渠低得多,无法直接自流引水到南渠,以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水体汇合。若靠修筑大坝抬高水位,工程量大。所以不选A处修人字滚水坝。B处位于湘江上游,该处湘江与南渠的水位差小,建坝工程量小,便于通过筑坝拦水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沟通,实现自流引水,所以选B处修建“人”字形滚水坝。(3)南渠地势高,为向南渠引水而修建了人字坝,加大了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两大水系的航运难以连通。另外开凿一条北渠作为航道,既能减小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降低水流速度,又能稳定水量,确保通航的连续性,实现船只航行的目的。(4)水运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泥沙淤积,使航运能力下降。铁路、公路速度均较快,公路的灵活性强,近代铁路、公路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水运。所以近代灵渠的航运地位下降。该地位于山区,山区地形坡度大,地表水不易存留。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需求增大。地处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从地形、气候、需水量等方面分析,灵渠的灌溉作用明显增大。

(1)南渠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理由:灵渠处于两条南北走向河道的分水岭位置,故南渠地势东高西低;又由于西侧的大溶江自北向南流,故南渠地势北高南低。

(2)选B处的原因:B处位于湘江上游,该处湘江与南渠的水位差小,建坝工程量小,便于通过筑坝拦水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沟通。

或答不选A处的原因:A处附近有越城岭,地势较高,该处湘江水位比南渠低得多,无法直接自流引水到南渠以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水体汇合;若修筑大坝抬高水位,工程量大。

(3)南渠地势高,为向南渠引水而修建了“人”字坝,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使得两大水系的航运难以连通;另外开凿一条北渠,既能减小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起到降低水流速度、便于船只航行的目的,又能稳定水量,确保通航的连续性。

(4)航运地位下降的原因:水运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泥沙淤积,河道变浅使航运能力下降;铁路、公路速度均较快,公路的灵活性强,铁路、公路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水运。灌溉作用增大的原因:山区坡度大,地表水不易存留;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需求增大;地处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因而灵渠的灌溉作用明显增大(任答两点即可)。

16、(1)分析材料所给的图可知,半球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的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山,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向华北平原;气候带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带位置:京津冀地区位于暖温带。(2)分析材料可知,白洋淀区域位于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少,雨水补给量少,湖泊水量小;白洋淀平均水深小,面积较小,湖泊水量小;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使湖泊容积减少;地势低平,水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以上因素使得白洋淀水量小、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水质差。(3)结合所学分析:白洋淀地区城镇布局不合理,生活污水污染湖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富集到水体中,影响水质;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地表水、开采地下水,湖泊水量锐减;造纸业、钢铁冶炼等造成水污染严重;湖泊各支流区域对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不够。

(1)京津冀地区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东临渤海;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西倚太行山,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2)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湖泊水量较少;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水循环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弱;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于湖底,使湖泊容积减小。

(3)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企业(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全流域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监督力度)。

17、(1)湖泊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盐度高低等方面,根据图中加利利湖与死海的信息,可知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2)该问题难度较大,注意审题,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分析,结合材料可知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3)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包括河流补给、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加利利湖靠近地中海,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冬季降水较多,冬季雨水补给较多,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m,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4)湖泊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气温、降水、生物资源和水源等方面,再结合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具体分析。

(1)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2)该湖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

(3)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4)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18、本题以长江荆江河段为背景,考查荆江大堤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本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对区域地势特征、湖泊分布的影响。读图分析可知,汉江在荆江的西北部,由于荆江九曲回肠,流速减缓,河床较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荆江北堤修建后,当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受堤坝的阻挡作用,沉积物向西南方向沉积减少,东南部阻挡较少,从而导致冲积扇向东南逐渐伸展;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分异规律,沉积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颗粒物质逐渐减少,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东南部地势较低,多洼地,容易积水,从而形成湖泊湿地。(2)本题主要考查湖泊变化的原因。荆江北堤建设是洞庭湖面积先扩大的原因,后期逐渐缩小原因主要和人类活动有关。早期,由于荆江北堤的建设,荆江河水不再向北泛滥,从而使荆江水体向南流,注入洞庭湖,增加洞庭湖的水量,提高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有不断地泥沙沉积,从而导致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转为萎缩。(3)从积极影响方面简述即可。

(1)荆江北堤修筑后江汉平原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汉江,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西北部堆积的泥沙多,地势高,东南部堆积的泥沙少,地势低。东南部低洼地积水成湖,故湖泊多分布在东南部。

(2)早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后抬高了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增多,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萎缩。

(3)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鱼米之乡”。

19.(1)渭河干流距离秦岭山脉较近,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支流,快速流入渭河干流,致使流程较短;渭河流域北面为广阔的*土高原,支流发育空间大,流程长。

(2)渭河中下游南部多为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支流,秦岭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长,降水丰富且年际变化小,加上有山地积雪融水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小;北部支流发源于降水较少,雨季较短,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土高原,且少积雪融水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大。

(3)渭河两侧众多支流顺地势汇入渭河谷地,与渭河干流共同携带大量泥沙,随流速降低,沉积于渭河谷地,使地表趋于平坦,形成平原地貌。

支流的长短与形态主要与流经地区的地貌有关。南部支流发源于秦岭北坡,距离渭河干流近,流程短;北部支流主要流经更广阔的*土高原,汇水面积和发育空间更大,有利于河流的发育,故流程更长。

(2)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与河流流经区的气候有关。南部支流纬度更低,受夏季风影响时间更长,且有一定的积雪补给与森林涵养水源,因此流量更稳定,年际变化小;北部支流流经*土高原,处于季风与非季风过度地带,降水的年际变化更大,且流经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土高原,补给方式单一,故径流年际变化大。

(3)渭河流域整体呈现出干流附近海拔低,南北测海拔较高;南北侧支流顺地势将泥沙带入干流,在干流处沉积,形成渭河平原,地势趋于平缓。

20.(1)来沙量总量减少,时间增长;灌溉用水增加,来水总量减少:水库的调整作用,来水量季节变化减少。(汛期减少,枯水期增大)

(2)水量:中小流量几率增大,洪水流量几率减少。对河床演变影响:洪水期河漫滩淤积量减少,流水堆积作用减弱,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宽度增长减慢,河流深度增加先快后慢。

(3)随着输沙量的减小,*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随着输沙量时间增长,*河三角洲增长时间会延长:沉积物的颗粒也会随着输沙量、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1)由于中上游水库的建设,发挥了蓄水拦沙功能,使来沙量总量减少,水库具有调节径流作用,使灌溉用水增加,下游径流量来水减少,径流相对平稳。

(2)水量:由于水库的调蓄作用,中小流量几率增大,洪水流量几率减少。对河床演变影响:由于来沙量减少,洪水期河漫滩淤积量减少,含沙量减少,流水堆积作用减弱,但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位降低,侧蚀作用减弱,河流宽度增长减慢,由于来沙减少,河流沉积减慢,以侵蚀为主,河流深度加快,达到一定深度,侵蚀变慢,河流深度增加先快后慢。

(3)随着输沙量的减小和入海的水量减少,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减少,*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随着输沙量时间增长,*河三角洲增长时间会延长:由于水库的拦沙,粗粒径沉积物在库区沉积,输入下游的沉积物,粒径减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然要素河湖综合题2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