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心外科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一台较复杂的心脏手术往往持续5~10个小时,薄薄的柳叶刀下,生死就在毫厘之间。
从医30余年,滕和医院心外科这个“舞台”上倾情奉献,刻苦钻研医学技术难关,倾心为患者服务。他用四句话总结自己的从医感悟:“心中有患者,脑中有方案,眼中有层次,手中有感觉。”
1
1
1脑中有方案:为患者设计最优治疗方案
在滕和志的办公室,书柜和桌上摆满了医学专业书籍,每天即使工作再辛苦,但凡有点空余时间他就会翻上几页,进行理论学习,这种坚持一直贯穿着他的职业生涯。在他看来,心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技术、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缺少任何一样都走不长远。心外科手术堪称医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创新很难登上技术高地。为了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滕和志不断创新拓展新技术新途径,还经常派科里优秀的同事外出学习,医院心外科始终保持技术先进。姜先生母亲今年61岁,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很多年了,这次,滕主任为她母亲更换了2个心脏瓣膜,修补了1个瓣膜,整台手术用了将近8个小时。“手术前,滕主任把手术方案向我和家人仔细讲解,我们虽然听不太懂,但始终记得滕主任的一句话‘我反复确认过,这是目前的最佳治疗方案。’”姜先生说,听了滕主任这句话,一家人就没有那么忐忑了。“在‘心外’当大夫,自己的心脏必须强大。”这是滕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送到心外科的患者情况都比较危急,医生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制定好最适合患者的方案,而且要应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以及家属的问题,稍有情绪波动便会危及患者生命,而这都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做后盾。“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接到命令马上出发,导致睡眠质量长期低下,但所做的每台手术都关乎生死,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光鲜亮丽背后,滕和志和他的同事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因为职业特性,心血管外科手术往往少则4—5小时,多则10余小时,错过饭点,那是家常便饭,由于心脏手术的高难度和高危性,术后往往需要三天甚至一周的监护,监护病房内席地而睡成了日常必修课。1
2
1手中有感觉:多年临床经验练就手上功夫
心脏瓣膜置换和心脏搭桥,分别是心外科最高难度级别的手术,而这两项手术,却正是滕和志所擅长的。难在哪里?心脏瓣膜,是心脏的“阀门”,控制着血液的出入循环,一旦这扇门出现问题,将给人体带来致命影响。心脏换瓣术,一度被称为“涉险手术”,对心外科医生的技术有着极高要求。心脏搭桥手术是一项“精细活”,当人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时,需要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使血液顺利绕过狭窄部位。这座生命之桥,要求心外科医生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链接两条不足2毫米的血管。而最难的,是手术关键过程需要停止患者心跳,期间患者的生命靠体外循环机维系。一般而言,停跳时间越长,给患者带来后遗症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心外科手术的每一分钟都在赛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手术台上娴熟的技术并非一日练成,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心外科医生一点也不为过,经过多年历练,心外科医生会有一种“得气”的感觉,一招一式见功底,做到得心应手。年参加工作的滕和志,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修炼”了31年。据他介绍,缝合是心脏手术的基本功,针针关“心”,线线牵“命”,只有把这项技术练到家了,做起手术来才能游刃有余。为了练好缝合技术,年轻时的滕和志可没少下功夫。他说:“心脏手术人命关天,99分等于0分,来不得半点马虎。”初见到滕和志时,笔者很快就注意到了他十分修长的一双手,不单单是笔者,滕和志在做手术时,这双灵巧的手往往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