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陈启,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擅长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治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马元,男,年出生,汉族,籍贯浙江杭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年6月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年8月于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曾赴医院研修冠心病介入治疗。在心肌损伤和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良生活习惯日益增多、身心压力不断放大的年代,癌症的发生率与日剧增,但不管从前还是如今,中国人口的病死原因排位,癌症从来都是“小弟”,而他的“大哥”叫心脏病。那么同时患有癌症与致命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当中,死于心脏病的人有多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并具有治疗指导意义的提问,而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上的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让人引起重视。
阅读这篇文章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个概念叫标准化死亡比(SMR),标准化死亡比是被标化组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若SMR1,表示被标化人群的死亡率高于标准组,SMR值越高表明风险越大;反之,若SMR1,表示被标化人群的死亡率低于标准组。标准化死亡比可反映某一人群与标准人群的人口死亡的相对水平。该研究观察了在美国那些患有致命心脏病高风险的癌症患者,研究共纳入7,,名癌症患者的数据,其中,人死于心脏病。表1列出了所有癌症患者无论是否患有致命性心脏病的基线水平。相比较而言,年轻时即确诊癌症的患者、女性、非洲裔美国人、未婚者、已有癌细胞扩散的患者SMR值更高,表明上述患者死亡的风险更高。上图数据表明,癌症患者致命性心脏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以上,并且这种风险随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某些癌症患者在确诊后第一年内会因致命心脏病而具有较高的SMR,包括肺癌、骨髓瘤、口腔癌和咽喉癌、肾癌和白血病。这种风险随着确诊时间延长而逐步降低,但是确诊超过10年以后,这种风险又再一次增加。表二告诉我们与其他癌症患者相比,年龄较大、男性、非裔美国人、未婚患者、癌症无转移的患者,未接受癌症手术的患者因致命心脏病导致死亡的风险较高。
上图描绘了不同癌症患者特定年龄死亡率随年龄组的变化特点,y轴表示每,例心脏病的死亡率,x轴表示以年为单位的诊断年龄组。如果年龄小于40岁,则发生心脏病死亡的多是接受治疗的乳腺癌和淋巴瘤患者;如果≥40岁,则多数是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对于几乎所有癌症幸存者而言,致命性心脏病的风险会随着时间而增加。
该图反映了不同癌症随着确诊时间的延长死亡原因的百分比(y轴表示每种死因所占病例的相对百分比,x轴表示自癌症诊断以来的年数)。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黑色素瘤外,随着确诊时间的延长,由癌症导致的死亡比例逐步下降,而由致命性心脏病(灰色)导致的死亡比例逐渐增加,确诊十年以上死亡比例甚至接近占所有死亡原因的40%。
之江心学评述:从医院数据来看,同时患有恶行肿瘤及心脏病的患者人数逐年递增,而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往往需要全面评估病情,权衡肿瘤与心脏病的治疗次序,药物的相互影响与干扰,围手术期的治疗策略,治疗手段与预期生存时间的矛盾关系等等,心脏肿瘤学也是近些年研究与探讨的热点。癌症患者的心血管病,不仅是原发疾病导致,更多的是由癌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关于癌症患者预防心脏病的建议有限。AHA为一般人群和患有特定合并症(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成年人提供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指南。对于癌症患者,没有关于预防心脏病的专门讨论。可以说,肿瘤合并心脏病的治疗策略的研究与探讨才刚刚开始,心脏肿瘤学也是蹒跚起步的学科,需要我们医护工作者积累更多的经验,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提醒广大的癌症患者,治疗癌症的同时不要疏忽对心脏病的防范。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对于癌症患者,可能需要较以前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