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已于年7月9日~12日在美丽滨城大连如期召开。此次会议展现了国内外房颤治疗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理念,学术内容精彩纷呈、课程形式新颖多样。相信为期3天的会议,一定有许多与会专家感觉意犹未尽。医声网小编在此为您奉上本次会议数十位专家的讲课文章,希望持续呈现会议精彩学术内容。
王建安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樊友启王建安浙江大医院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胡大一等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目前有房颤患者近万。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患者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一旦发生脑卒中,轻则致残,重则致死,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而非瓣膜性患者的卒中预防尤为重要。
抗凝是房颤治疗的重要部分。欧美共识、英国、加拿大指南及我国专家共识均强调根据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评估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对于存在中高危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推荐抗凝治疗;无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不予抗凝。房颤抗凝目前仍以口服抗凝药物为主,但是,随着ARISTOLE,RELY,ROCKETAF、protect-AF等研究结果公布,房颤抗凝已由华法林“单元化”时代走向了抗凝+左心耳封堵术+射频消融技术的“多元化”时代。
华法令药物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有很大优势,就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覆盖水平及房颤患者的庞大人群而言,抗凝治疗依然需要首先大力推广,需要加强医生抗凝治疗的意识培训及患者抗凝治疗的教育,提高抗凝治疗的比率及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抗凝强度不够的无效抗凝治疗或抗凝过渡产生的出血风险。目前我国医院不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医院医院医生的抗凝治疗培训显得尤为迫切。RELY及ROCKETAF等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等新型抗凝药物虽然使用方便,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但是其费用较高,长期使用患者经济负担非常重,并且仍然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其出血风险相比华法令无显著下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目前临床使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但相信随着医保覆盖水平的提高,该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根据Framingham研究结果,非瓣膜病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其栓子90%源自左心耳。鉴于此,左心耳成为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靶器官,通过切除或封堵左心耳以预防血栓形成显然具有合理性。以PROTECT-AF试验为代表的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有卒中高危风险(cha2ds2-vasc评分大于2分)同时合并抗凝治疗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大于3分)的房颤患者,在传统或新型抗凝治疗无法实施或有副作用等问题时,左心耳封堵术能显著减少出血性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率,而在减少缺血性卒中方面疗效不劣与长期华法令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术本身明确的成功判断标准和可靠的远期疗效,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因此,近十几年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LAAC)作为预防房颤脑卒中治疗手段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