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年1月,我中心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脑卒中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各类常见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发生机制、风险因素、预防策略等内容。主要介入操作包括:TAVITAVI被认为是最易引发脑卒中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术后30d卒中发病率为1-11%,术后无症状脑卒中平均发生率为77.5%。成人先心病封堵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由于手术时间和手术复杂程度的降低,与其相关的脑卒中发生率很低。儿童心导管儿童心导管目前暂无临床脑卒中和无症状性脑卒中的数据。主动脉狭窄的逆行导管检查术早期研究报道无症状脑卒中发生率为2.2-22%,主要风险因素为操作持续时间或放射暴露时间。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术后30d卒中发生率为2.2%。急性血栓是最常见的碎片类型,其他广泛出现的类型有心房壁组织、钙化组织和瓣膜组织。左心耳封堵术多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左心耳封堵术相关临床脑卒中发生率为0-6.7%,DW-MRI提示术后新发脑损伤发生率为4.8%。栓塞碎片有急性血栓、组织血栓、心包或心肌组织。经皮二尖瓣置换术经皮二尖瓣置换术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2-2.6%,无症状脑卒中发生率为85.7%。最常见碎片类型为急性血栓和外源性材料的小碎片。导管消融术临床上术后脑卒中比例很低(2%),但在DW-MRI上观察到的无症状脑卒中发生率高达58%,栓塞碎片主要是急性血栓,其次为心房壁组织、外源材料、心肌组织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脑卒中发生率是0.1-1%,无症状脑卒中发生率为9.8-2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是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后脑卒中的显著独立风险因素。
随着心脏介入手术的普遍开展,需更加重视术中脑卒中导致的二次损伤问题。临床上使用脑卒中保护装置(EPD)来降低卒中发生率。目前国外应用的脑保护装置各有优缺点,且某些装置本身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因此,不同疾病、不同介入手术方式是否需要使用脑保护装置,以及选择哪一种脑保护装置,都需要个体化评估与选择。
全文可在中华医学杂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