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模拟
3D仿真打印
这是科幻电影
NO!NO!NO!
这只是医学专家
日常工作的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端数字模拟技术已经悄然运用于临床,正在为复杂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生存机会。
1月15日,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韩宇博士在查房时,发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刘先生,恢复得非常好,已经可以下床活动。
刘先生72岁,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均被告知只能保守治疗。
韩宇博士接诊后,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成功的实施了不开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术后4小时,患者摆脱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目前已经能够下床活动,很快就能康复出院。
手术效果令患者及家属感到吃惊,但对医学专家来说,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因为,他们有制胜法宝——计算机模拟技术。
手术前,韩宇博士把刘先生CT检查的影像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软件计算出瓣膜的尺寸,并对瓣周漏及传导阻滞风险进行分析。
经过一系列的运算,电脑给出答案,规格为29毫米的瓣膜支架最适合刘先生。
得到这个关键数据后,韩宇博士操作鼠标,把瓣膜支架放置到指定位置。结果显示,该支架大小合适,没有一点瓣周漏,也没有三度传导阻滞的风险。
获取关键数据还不算完,韩宇博士还利用3D打印技术,把刘先生的主动脉瓣制作成模型,然后用实物支架进行反复操作,直到为患者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因为刘先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为确保手术更加顺利,韩宇博士还在手术室里,在放射线下实操模拟,直到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计算机模拟技术、3D打印技术,不但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瓣膜规格,而且还能让专家进行实操练习。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避免了并发症,给刘先生带来了丰厚的健康回报。
术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评估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瓣膜的选择、预测术后瓣周漏和传导阻滞的风险,给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这医院已经成为了常态化。
受益的患者远远不止刘先生一人,18岁的小王姑娘也是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受益者。
她是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大量反流的患者,心功能四级,体力很差,年纪轻轻却不能像正成人一样学习、生活。因为她的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上面小、下面大,呈“倒锥形”,置换肺动脉瓣后,非常容易脱落,目前被国际公认是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PPVI)的禁忌症。
韩宇博士运用计算机及3D打印模拟技术,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及着力点,成功实施了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PPVI),突破了所谓的“禁忌症”,使她回归正常生活。
韩宇博士医院(St.Thomas’Hospital)系统研修各类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回院后一直从事心脏瓣膜病个体化介入治疗的研究。
为使更多患者能够获益。韩宇博士根据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撰写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等相关新技术文章,近日正式被《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心血管介入杂志》录用。该杂志是国际著名的心血管领域期刊,JCR分区Q1,年影响因子高达8.。
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患者得到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不仅有效避免了并发症,同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的用量。
该技术得过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韩宇博士多次应邀在中国心脏病大会及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大会介绍先进经验。
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医院院长助理潘湘斌教授、中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医院首席顾问专家张戈*教授和医院病区主任刘煜昊教授的带领下,介入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常规开展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每年开展各类介入治疗手术近例。
文稿:邢永田
韩宇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
国家心血管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外科介入专家工作组专家。
归国学者,河南省首届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人才(优青)
特长: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微创介入治疗。
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现主持国基金及省部级课题3项,以主要完成人医院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医院预约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