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TAVR会如冠脉介入治疗一样迎来巨大发展,目前中国每年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大概在两千到三千名左右,未来几年可能成倍增加。
文
徐红
由于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介入治疗已逐步替代传统外科开胸治疗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被业界一致认为有着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对此,在8日举行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中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吴永健教授特发表了题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现状”的主题报告,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相关器械与技术发展予以了详尽的分析和解读,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以下为《科创板日报》记者对该场主题演讲的梳理:主动脉瓣介入治疗:
已走过学习区间,未来十年将迎巨大发展
瓣膜性心脏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疾病中的一种,是由于四个心脏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中的其中一个瓣膜出现损伤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其中,主动脉瓣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整个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当中最耀眼的一部分。
主动脉瓣膜系统(TranscatheterAorticValveReplacement,TAVR)方面,目前国内有三款已上市的国产产品,分别是年获批上市的启明医疗(.HK)的VenusA-Valve和苏州杰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J-Valve,以及年7月获批上市的微创医疗(.HK)旗下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VitaFlow瓣膜系统)。
此外,爱德华生命科学(EdwardsLifesciencesLLC)核心产品之一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Sapien3瓣膜系统在今年6月获批上市,这也是国内获批的首款进口TAVR产品。
吴永健教授认为,从年上海医院完成中国第一例TAVR手术至今,过去十年(~)可以看作是国产主动脉瓣膜产品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整个产业走过了学习区间,而使用以上三款国产瓣膜基本上能够解决临床上的大部分(90%以上)问题。
对于未来的5~10年,其则表示,TAVR会如冠脉介入治疗一样迎来巨大发展,目前中国每年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大概在两千到三千名左右,未来几年可能成倍增加。“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学习区间,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开展了TAVR这一项新的技术,这样就能加快临床试验与临床应用的速度。”吴永健教授表示。
“第二个十年,我们还要根据中国(患者)的特点,研发更适合于不同病理解剖特点的瓣膜。”他又指出。
二尖瓣及三尖瓣:
市场巨大,然研发门槛亦更高
二尖瓣方面,据吴永健教授介绍,国内相关产品的研究总体落后于主动脉瓣,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主动脉瓣,二尖瓣的结构更加复杂。不过,也正因如此,在第二个十年里,二尖瓣有望获得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