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虽然对这2.9亿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未必都适合“心脏介入”来进行治疗,但这个救命方确实应该得到普及!而要了解“心脏介入”,还得从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头号死因——心血管疾病说起。
受访专家:吴永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院心脏内科学主任医师,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兼52病区主任。
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这些心血管疾病可不是老了才得!
很多病都和心脏相关,哪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心血管疾病?是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患病?
吴永健教授:诸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还有大家熟知的冠心病,它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
很多人都以为,冠心病离自己很遥远,是老年人才会面对的疾病。可现在这个观点被彻底颠覆了,因为年轻人也会得这个病。冠心病并不是一种老龄化疾病,而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机体代谢障碍所造成的。
这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共同特点。所谓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相关的疾患,泛指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诸如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不仅仅是中老年人,每一个人都有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年,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病因,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除了从吃药控制到外科手术,“心脏介入治疗”你也应该了解
俗话说“能吃药不开刀”,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吃药和开刀,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吴永健教授:外科需要开刀,对人体创伤较大,原来的内科光吃药又不一定解决问题,而现在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已快迈入高龄化时代!现在能活到75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可对于医学来说,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一位60岁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没问题,但80岁的患者对开胸手术可能就难以承受,术后也有不可预期的风险。这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创伤又小,又能治病的方法。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介入治疗。
所谓介入治疗,就是在某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这种不开刀的方式来完成对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目前,介入治疗在心脏和血管疾患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种类也非常多,例如冠心病介入、心率失常介入、肺血管介入、瓣膜病介入、先心病介入等等。就拿“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来说,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医院等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展多例了。技术上的创新给予了这些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尤其是重病患者新生的机会。
做完“介入”可不能啥都不管,科学的术后管理更加关键!
病人做完介入手术,是不是心血管病就完全没事了?
吴永健教授:我常遇到一些患者,手术后当时感觉已经很好,可以出院,但术后自己不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不控制饮食等,很短时间后又回来找我们了。虽然心脏介入可进行多次,但我们都希望病人能管理好自己,少花钱,医院跑。
所以,病人的术后管理是个大问题,特别需要有一支真正懂专业的术后管理队伍进行术后管理,能持续帮助病人、指导病人,让他们能与医生保持长期、持续地互动,一直保持住健康的状态。
这也是我现在立志做好术后管理系统的原因。从年到现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以及家属的支持,他们愿意主动加入并配合管理患者的术后健康。我们*府也很重视“院后管理体系”,这不仅能给患者带来切实的健康利益,还能节约社会资源,让医生帮助到更多病人。
现在,我们在创造两个层面的术后管理:第一,类似医疗机构的管理,通过现代“互联网+”来解决目前外地患者的术后管理问题;第二是通过分层医疗,在社区层面上解决。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集中管理、院后管理。这是我这两年作为一个普通的临床医生,一直希望能够做的一件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