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姚浩,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专业方向为心脏电生理,年7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各种常见以及疑难的心律失常诊治等相关工作。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王云帆,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杭州医学院兼职教师,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专业委员会移动医疗学组秘书。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
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室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开展,治疗室早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尤其是对于伴有左室功能减退的患者,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临床上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对室早起源部位做大致定位,选择不同动静脉不同通道进行消融,常见的特发性室早的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居多,少数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左室间隔部或游离壁。另外,临床上心梗后室早也不少见,然而对于该类型人群的室早消融目前尚无系统研究。近期《HeartRhythm》上一篇文章针对这类患者的室早部位、机制、消融效果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室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开展,治疗室早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尤其是对于伴有左室功能减退的患者,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临床上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对室早起源部位做大致定位,选择不同动静脉不同通道进行消融,常见的特发性室早的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居多,少数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左室间隔部或游离壁。另外,临床上心梗后室早也不少见,然而对于该类型人群的室早消融目前尚无系统研究。近期《HeartRhythm》上一篇文章针对这类患者的室早部位、机制、消融效果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研究入选了名室早伴左心功能降低的患者,其中67名(20%)为心梗后合并室早,余下名患者为无心梗史室早患者。两组患者LVEF无统计学差异(33.6±88%vs.35.6±9%)。室早形态对比,两组单形性室早所占比例类似(76%vs.73%)。对两组室早起源分别进行标测。无心梗患者的室早最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3%)和主动脉瓣周(22%)。区别于无心梗的患者,心梗后患者的室早大部分起源于左心系统,其中左室流出道(33%)、左室梗死瘢痕区(34%)和二尖瓣乳头肌(16%)是最主要的起源区域。消融术后12个月进行回访,67名心梗患者中,44名无室早复发(SSA,66%)。分别评估室早复发组(NSSA)和无复发组(SSA)的左心功能,发现无复发组(SSA)LVEF由33.6±8%上升至42±10%(p0.),血浆BNP水平从±pg/mL降至±pg/mL(p=0.)。室早复发组(NSSA)虽在术后1年时的NYHA分级上有显著回降(2.1±0.7级降至1.4±0.5级,p=0.),但LVEF及BNP水平变化与1年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进一步对比了心梗后合并室早及心梗后无室早患者的心肌瘢痕体积。在匹配两组LVEF无统计学差异的前提下,相比心梗后无室早的患者,合并室早的患者具有更小的心肌瘢痕体积(26.8±13gvs.13.8±13g,p=0.),无论核心梗死区(CZ)或边缘梗死区(BZ)均小于前者。此外,延长强化磁共振图像显示心梗后无室早患者瘢痕区不仅体积更大,且瘢痕内部异质性更显著。之江心学评述: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心梗后无症状室早是否应该行导管消融,以及消融效果目前尚不明确。本期的研究针对心梗后伴左心功能降低的室早患者,证实导管消融治疗后可改善左心功能,并指出大多数心梗后患者的室早起源部位不同于特发性室早,心梗后室早更多起源于左心系统。此外,研究还发现,合并室早的心梗患者左心疤痕区内异质性相比无室早的患者更加显著,提示疤痕区内异质性与心梗后室早发病有关。我们注意到术后1年时有30%的患者室早复发,疤痕区内异质性是否是该部分患者消融术后容易复发的原因,文中并未进一步明确,尚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Penela,D.,etal.,PrematureVentricularComplexSiteofOriginandAblation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