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之江心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衰老从整个生命
TUhjnbcbe - 2021/2/14 9:45:00

本期作者简介

陶悦,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及相关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和面上项目,发表数篇高分SCI文章。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张庆刚,大内科教研室秘书,心内科教学主任,心内科主任助理,医学硕士,博士在读,副主任医师,杭州医学院专任教师。毕业于浙江大学,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肌炎等)的诊治,擅长心血管的介入治疗尤其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抢救。曾赴美国加州大学和浙大一院进修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并获得国家冠心病介入技术操作资格。在国内期刊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目,参与课题2项。年作为辅导老师带领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医学竞赛二等奖。

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了女性和男性在常见心血管疾病(CVDs)表现上的差异。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尽管有发作时间延迟和症状不典型的特点,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与男性相同。然而,在缺血性心脏病(IHD)和心力衰竭(HF)方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和保留射血分数(HFpEF)的心力衰竭,尤其是在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表明,女性和男性的心血管疾病有不同的表现,性别特异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数据表明,心血管病理生理变化在性别之间有根本的不同。因此,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的二态性必然合理地从性别二态性延伸而来。

年龄相关性血压升高的性别二型性是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的二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与全身微血管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的性别差异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不良心肌重塑,这些被认为是CMD和HFpEF的亚临床先兆。尽管之前有很多关于女性和男性年龄相关的血压变化趋势的报告,但是很少有人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血压轨迹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最近发表在JAMACard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对美国43年期间(年至年)的4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的纵向血压(BP)(次观察)进行了性别特异性分析,旨在探讨女性与男性在生命历程中血压升高的纵向模式是否存在差异。该研究总共有名参与者(54%为女性),年龄从5岁到98岁。该研究分析了与基线血压水平相比较的每一项基本血压的性别特异性变化,这些变化来自于年龄跨度上拟合的多水平纵向模型,以及新发心血管疾病事件。结果名参与者中每人至少参与了1项关于血压和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数据的观察,在40年的随访中,名参与者(24.8%)出现了新发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图1A在同一纵轴上显示了男女的血压值,其趋势表明,中年女性的血压水平几乎赶上了男性。当数据以性别特定值显示,并允许比较年龄较大的个体与较年轻的自己时,另一种模式出现了(图1B)。实际上,早在生命的第三个十年,女性与男性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压进行性升高的速度更快(似然比检验:收缩压的χ2=;舒张压χ2=;平均动脉压χ2=;脉压χ2=;所有P值0.)。女性与男性在血压变化方面相比,所有的血压成分,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在生命周期中,女性比男性升高得更为显著,如图2所示。在对临床协变量(包括BMI、总胆固醇、糖尿病和当前吸烟情况)进行调整后的分析中,与未调整的血压轨迹相比,所有血压的增长率在两性中均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生命周期中,多变量调整后的血压轨迹女性仍然高于男性(似然比检验:收缩压的χ2=;舒张压χ2=31;平均动脉压χ2=;脉压χ2=;所有P值0.),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性别的血压轨迹,该研究回顾了研究样本中新发的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观察到成年期男性的累积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预期一致。名男性中有人(29.7%)和名女性中有人(20.5%)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比,1.61;95%置信区间,1.54-1.69;P值0.01,log-rank(对数秩)P0.),具体如图4所示。结论:与之前普遍认为的女性重要血管疾病进程落后于男性10到20年的观点相反,性别特异性分析表明,女性的血压指标实际上比男性进展更快。通过对生命历程中血压的纵向数据进行性别分层分析时,与基线水平相比,女性的血压明显高于男性,且这一趋势早在第三个十年就开始了,并将持续到整个生命周期。这种早发性二型性可能为老年心血管疾病奠定了基础,这些疾病在女性和男性中往往表现不同,而不仅仅是较晚。另外在调整了心脏代谢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时,研究发现所有血压指标的增长率在两性中都减弱了,这与风险因素暴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与年龄相关的血压递进上升的观点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调整后的分析中,女性的血压上升轨迹仍然比男性更明显。本研究对来自多个美国大型人群的多种族样本中的所有BP措施(包括PP和MAP)进行全面检查得出与男性相比,女性明显显示出BP的陡峭上升,这种上升最早始于第三个十年,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这个现象即使作者调整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分析时也存在。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激素因素,染色体因素和性别偏向的非染色体基因表达的差异。另外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结构环境因素导致生活经验的差异男女之间也可能影响生理和血管生物学。尽管如此,一般认为生物性别差异的起因仍然是与性激素有关的因素(即初潮的类型和时机,怀孕和更年期)。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荷尔蒙变异或摄动发作不足以解释一生中始终观察到的心血管表型的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不仅平均身材较小,而且还有较小的器官,包括心脏,较小的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即使在调整身体表面积后这种差异也是存在。这些形态差异可能与内在的生理差异结合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年龄相关的常见风险暴露的累积,内在的生理差异变得更加明显和持久。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女性的MAP(一种粗略反映小动脉顺应性的指标)的增长速度高于男性。反过来,女性的MAP升高率更高,可能预示着小动脉重构,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导致CMD。女性PP的升高率更高,反映出加速的动脉硬化和更大的左心室重塑可能导致女性发生HFpEF的风险增加。之江心学评述:

整个生命历程中血压轨迹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确实比较新颖和少见,该研究采用多队列和多种族的组合设计,年龄范围广泛以及长达4年的连续标准化BP测量,但是该研究

在估算血压评估方法的差异时,我们无法解释队列研究设置之间或之内存在的所有异质性。尽管研究了来自多个种族/族裔群体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但对于本文未涉及的人群的普遍适用性仍然未知。其研究可能受到女性高血压相对治疗不足的影响,尽管推测存在或不存在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但我们的分析无法完全反映出这一结果。总而言之,该研究以性别分层的方式分析了整个生命过程中的BP轨迹,并观察到女性的BP逐步升高的速度要比男性快得多,最早可追溯到生命的第三十年。与女性重要的血管疾病比男性落后10至20年这一观念相反,女性的某些血管变化不仅比男性更早发生,而且进展更快。实际上,从生命的早期开始,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可能为以后的心脏病和血管疾病奠定了基础,后者在女性和男性中通常表现出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进一步了解心血管风险中的性二态性,以优化男性和女性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是否女性会比男性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加容易进展呢?通俗点讲:是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衰老?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SexDifferencesinBloodPressureTrajectoriesOvertheLifeCourseHongweiJi,MD;AndyKim,BA;JosephE.Ebinger,MD;etal.JAMACardiol.;5(3):-.

doi:10.1/jamacardio..PublishedonlineJanuary15,.CorrectedonMarch18,

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医生42名(其中博士学位18名,硕士学位18名);正高职称10名,副高职称1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60人,副主任护师2名。目前有张床位,其中CCU20张,心导管室3个,心功能室1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DSA机3台、电生理仪2台,飞利浦心超机1台。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仅有的一家同时具备“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脏介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CRT植入技术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的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医院之一,在无X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也是国内最早应用冠脉内血栓吸出术治医院之一。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支持技术(叶克膜),打破极危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禁区。在省内最早采用介入技术封堵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努力拯救高危患者的生命。在浙江省率先应用Ampla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杂志Circulation、Hypertension、JournalofHypertension、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其它厅局级等课题40余项。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

未来可期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Diabet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数千例。

往期回顾

、之江心学: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增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之江心学:体表心电图预测房颤和卒中--房间传导阻滞和P波时程介绍

、之江心学:急性心梗患者的亚临床甲减是否需要治疗?

、之江心学:MitraClip手术后导致医源性房间隔缺损

、之江心学:NSAIDs增加心梗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

、之江心学: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血压与事件之间也存在“J型曲线”

、之江心学:鱼和熊掌: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公布

、之江心学:EP指导下左房后壁消融在不合并左房低电压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

、之江心学:存在有导线起搏器置入禁忌的患者,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如何?

、之江心学: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双联抗栓治疗是否可以减量?

、之江心学:长QT综合征患者心尖段左心室收缩时间延长的预测价值介绍

、之江心学:房颤患者被遗忘的三尖瓣病变。

、之江心学:瓣膜形态影响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TAVR疗效

、之江心学:肺动脉高压预测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的预后

、当秋水仙碱玩起跨界,居然有意外惊喜

、之江心学:心房颤动消融术前不行TEE/ICE是否安全:来自NOAC的启示

、之江心学: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对伴有冠状动脉疾病和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长期影响

、之江心学:女性健康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绝经后妇女不良妊娠结局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

、之江心学: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中的作用

、之江心学:强化降压降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

、之江心学:NT-proBNP的新舞台——ICD之1.5级预防

、之江心学:肥厚型心肌病治疗迎来新时代: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Mavacamten三期临床实验结果公布

、之江心学:通过消融恢复窦律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房颤患者的心衰

、之江心学: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之江心学:房颤消融围术期的无症状脑梗

、之江心学:TAVR对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之江心学:新型降糖药SGLT2i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获益评估

、之江心学:P2Y12拮抗剂家族中的新星——Selatogrel

、之江心学:房颤节律控制:宜早不宜迟

、之江心学:美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现状:GWTG-AFIB注册研究

、之江心学: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手术结果:一项系统评价

、之江心学: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对左心室血栓的治疗作用对比

、之江心学:一项随机化试验:心梗后B型钠尿肽和心脏重塑

、之江心学:2型糖尿病患者对起搏器治疗的需求增加

、之江心学:TAVR术后需要双联抗血小板吗?

、之江心学:心脏神经节消融术后心率反应性对晕厥复发或倾斜试验阳性的预测作用

、之江心学:TAVR术患者的麻醉选择:局麻还是全麻?

、之江心学:外科房颤消融术后的空白期也是3个月吗?

、之江心学:PFO介入治疗又添新招数

、之江心学:ICD一级预防再评估

、之江心学:非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进行磁共振扫描或不再是禁忌

、之江心学:之江心学:左房后壁BOX消融不能改善早期持续性房颤的手术成功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之江心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衰老从整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