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时光middot拾忆70年风雨
TUhjnbcbe - 2021/2/8 3:09:00

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表示,十年来,中国心外科进展迅速,虽然救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随着社会坏境的变化,未来对心血管外科医生的要求还会更高,新时代呼唤的应是‘大医生’,而非单纯的‘手术匠’。”

胡盛寿教授

心外科患者重症化

胡教授认为,虽然全球接受冠脉搭桥的患者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由于医保的覆盖和冠心病发病率升高,接受冠脉搭桥的患者仍呈增加趋势,且“重症冠心病患者将越来越多。”

十年来,先心病外科仍是我国心外科第一病种,“由于介入治疗已成为简单先心病的主要方式,接受外科治疗的先心病患者的病情也趋于复杂。”胡教授介绍,医院十年来复杂先心病的比例增加了2倍。

手术方式微创化

“心外科技术正迎来微创大潮。”胡教授指出。

就医院而言,5年内微创手术例数增加了近4倍。手术切口缩小和隐蔽使得心外科手术更为患者所接受。在全国范围内,医院开始常规开展小切口、侧切口和腔镜手术,其中二尖瓣病变(29%),简单先心病(40%)和房颤(9.8%)居前微创手术前三位。

在瓣膜病外科方面,由于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减少,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增加。在手术种类上,表现为二尖瓣的修复术的比例逐渐增加,以TAVI为代表的带瓣支架术也成为了瓣膜病患者的新选择。医院十年来风湿性瓣膜病下降了1倍,而退行性瓣膜病则上升了6倍。

另外,胸腔镜下心外科手术在一些中心已得到开展;腔镜辅助和全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也在逐步拓展;医院已开展了机器人辅助下心外科手术,但胡教授认为“虽然中国的机器人手术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还需更多经验的积累。”

心衰外科治疗“异*突起”

胡教授介绍,心衰作为全球心血管唯一持续上升的病种,已成为心外常规病种。心衰外科的发展,也激活和推动了多个学科群的协同发展(ECMO、人工心脏、细胞治疗等)。

我国心脏移植已从“放卫星”成为了常规手术。医院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和生存率已达国际水平:术后1年生存率为94.8%,3年生存率为91.9%,5年生存率为88.7%,7年生存率为82.2%。

“心外科医生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差的时代”

“介入治疗的发展势头迅猛,心外科传统理念受到挑战。”胡教授说。

在为世界知名杂志JThoracCardiovascSurg撰写的述评开篇,他引用了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差的时代。”

而杂交(Hybrid)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外科思路和方法。将外科技术与介入技术有机结合,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杂交手术赋予了心血管外科新的灵感和活力。”

他认为,学科融合对心外医生提出新的要求,杂交手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心外发展大趋势,杂交手术已成为心外科新的主战场。

因为心外科医生具有的丰富的经验,更了解心脏的正常和异常解剖结构,而且不受介入路径的限制,可以在介入的同时合理应用传统外科技术,心外科医生应积极面对挑战。

“宝塔尖上的明珠”如何保持?

人的心脏像发动机一样,如果发动机停止了这个人的生命就没有了,正因为心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心血管手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心血管外科一直被誉为医学上“宝塔尖上的明珠”。

但我国医疗人文环境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的快捷,也使得任何医患事件在瞬间可以广为传播。互联网,正在以特殊的方式渗透和改变医疗行业。医患关系正发生变化,“重拾医患之间的信任,已成为当前的主题。”胡教授表示。

心血管外科在医疗技术上的发展和模式转变,以及循证医学和大数据医学时代的来临,对心血管外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胡盛寿担忧地表示,心血管外科专业正在面临失去优秀的医学生,而我国心血管外科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除工作压力之外,我国新时期心外科医生正面临着严峻的“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和晋升压力”。

培养心外科“大医生”,而非“手术匠”

住院医师培训是毕业后教育的第一步,是外科职业生涯的起航。胡教授认为,必须制定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章程,打好基础;在国家规范化培训规定之内,制定三年培训周期;心血管相关学科应成为主要的轮转科室。

在专业培养上,要着重介入治疗、专业影像和相关外科专业等的培养。此外,还要熟悉现代循证医学、熟悉分子生物学、学习新型植入材料研发等。总之,培训体系的结果是打造“大医生”,而非“手术匠”。

摒弃“看一个,做一个,教一个”的带教模式

先进的培训模式更有助于培养人才,但过去是“看一个,做一个,教一个”,但“这种传统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胡教授说。

胡教授认为,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可能是国内各中心医疗水平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医院的冠脉搭桥手术结局差异巨大,住院死亡率最高达5.8%,最低仅0.8%.

胡教授指出,我国与美国心血管外科专科人才的培训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常规进修医师体系也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无时间和临床压力下的模拟训练已成为趋势:标准化病人、计算机虚拟临床场景和外科模拟操作构成了模拟培训的三大模块。

“培养人才”是大中心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他特别强调,“教育和培训”是永恒的主题。不随时代有丝毫变化,教育意识应渗透至每个成名的心外科医师内心。全国各大心脏中心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时代的要求。

他介绍,医院已培养了12,余名进修人员,60%的全国心脏外科中心的主任在医院进修学习过,共输出名专家,全国近30家心脏外科主任来自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2/8 3:09:00

正值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甄选出70件具有历史价值的馆藏文物,在挖掘文物背后人文元素的同时,反映共和国成长的历程,为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年陈灏珠编著

书本简介

《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上医院(现医院)陈灏珠院士编著,陶寿淇教授审校,馆藏版本为年第一次印刷,医院陶清教授签名孤本。该书根据内科及外科教研处从年底至年中,共余例右心及左心插管检查材料,结合实际经验编著而成,附图幅,图文并茂,是我国最早关于心脏导管检查的著作之一(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刘玉清院士同年出版《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对心脏导管检查技术首次有了全面认知和深入了解,为规范并推广心脏导管检查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心脏插管技术详解

珍贵影像

协和医学院心导管学习观摩班结业纪念照(年)

前排左起:翟树职1、邵孝輁2、翁心植3、*宛4、方圻5、傅世英6、孙纹曾7

中排左起:陈在嘉2、陈新3、崔吉君4

后排左起:刘士珍1、赵昜2、陈灏珠3、邵耕4、陈思聪7

右心导管术在国内早期发展编年史

医院*宛教授留学归来,用自制的血氧测定仪和简易导管完成我国首例右心导管检查。

医院方圻教授、医院陈灏珠院士相继在北京和上海开展右心导管术。

医院*宛教授首次对右心导管检查术的经验撰稿发文。

武汉医学院颜小琼教授制作快速换片架,将拍摄速度提高到1p/s。

浙江大医院赵昜教授在浙江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

年,医院颜和昌教授对静脉心导管检查术进行总结。

医院方圻教授、医院陈灏珠院士对右心导管检查术进行详细分析,标志着右心导管术由早期的摸索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全国各地陆续报道右心导管术的文章,同年出现心导管术后护理方面的报道,右心导管术在国内的普及,促进了我国先心病手术的发展。

医院陈灏珠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刘玉清院士分别出版《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和《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是我国最早的心脏导管检查著作。

福建医院陈达光教授、医院戎卫海教授等开始在国内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并详细描述Swan-Ganz漂浮导管的使用方法、测定数据及意义,标志着Swan-Ganz漂浮导管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

左心导管术在国内早期发展编年史

中国医学科学院胡旭东研究员将国外左心导管检查技术通过文章带入国内--《左心导管检查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刘玉清院士报道左心造影术检查分析。

医院吴恩惠等教授发表《50例静脉心血管造影》,文中除了描述右心导管术外,还描述了主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但并未提及冠状动脉的情况。

医院周金台教授报道14例逆行左心导管检查。

医院郭德文教授用气管加压法在人体逆行主动脉造影,间接研究冠状动脉的表现。

医院陈灏珠院士完成我国首例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同年,中医院孙瑞龙教授在美国华裔郑宗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北京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0年,迟到的成功

上世纪60-70年代,正当欧美国家重点研究冠心病、如火如荼地开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状动脉血流重建手术治疗时,我国却正在历经“十年浩劫”。医院一样,医院教学和科研工作也陷于停顿,陈灏珠院士年所著《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也就没了音信,至今后人只知道年陈灏珠院士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殊不知年,陈院士便有了对冠状动脉造影的设想。

手术现场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恢复,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来上海访问的一些心内、心外科医生代表团做学术演讲时,讲题常涉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引起临床医生和卫生行*领导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光middot拾忆70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