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介入治疗模式。在理念与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国产器械不断创新,不仅推动了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同时也为我国广大先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选项。在先心病介入治疗“风华正茂”的今天,我国先心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又将出现怎样的改变?近日,《门诊》特邀医院周达新教授,就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
日趋完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管理“新亮点”
CONGENITALHEARTDISEASE
《门诊》:《ESC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管理指南》对ACHD的治疗管理建议更为具体,强调“终身化管理”、“心律失常管理”、“生化标志物的随访价值”、“抗凝药物使用建议”等方面。对此,您能否结合多年先心病介入诊疗经验,具体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周达新教授:近几十年间由于医疗水平、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超过90%的先心病患者出生之后有望存活至成年,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人群,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患者。成人先心病与儿童先心病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成人先心病以“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儿童先心病中位居首位的则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仅位列第三。临床中ACHD可分为以下几类:(1)幼儿/儿童期未被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例如房间隔缺损。(2)自然病程较长的心脏畸形及年幼时虽经保守或根治性手术但尚未痊愈的心脏病。在儿童期,许多复杂性先心病患者即使进行了早期矫正甚至完全修复,但初次手术时无法修复或修复后的残留缺陷,仍会导致未来需进一步心脏手术的可能。例如法洛四联症患者,儿童时期经手术修复后病情显著改善,但术后仍可能出现肺动脉狭窄(PS)后遗症,可带来长期不利影响。三尖瓣闭锁或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儿童时期经Glenn分流术、Fontan术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不幸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肺血管床阻力升高,需要密切观察治疗。今年ESC成人先心病管理指南公布后不久,我曾组织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就“主要更新内容及亮点”进行解读,文章现已成功发表于《中国临床医学》杂志。新指南着重指出,成人先心病管理是一个终身过程,许多先心病修复术后患者,余生中可能会并发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等;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其他先天性异常而在既往诊治时没有被发现。所以对于修复术后的先心病患者,定期随访很有必要,随访间隔、内容等可依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应对;例如对于肺动脉压不高的患者,2年内需进行一次心超检查;对于肺动脉压力偏高的患者,应于半年至1年内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而对于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的患者,应检查生化标志物,甚至必要情况下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中国经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管理“重点”
CONGENITALHEARTDISEASE
《门诊》:随着介入器材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现已成为成人先心病患者临床的常用方法。您作为我国先心病介入领域的领*人物,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临床中哪类特殊情况下的先心病患者、何种并发症更需术者高度重视?周达新教授:临床中成人先心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对于房间隔缺损(A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边缘较短的ASD、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等特殊情况,需酌情采取相应的介入治疗策略。此外,应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