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在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对年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无记名投票,差额决定年十件民生实事。
1月9日下午,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记者现场获悉,开展食用农产品快检,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疾病预防能力,为老年人免费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方便群众就医结算,扩大就医信用无感支付“先看病后付费”试点;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提升城市安居保障水平,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供给;提升政务服务体验,推动市区两级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关爱特殊少年儿童,提供免费融合教育课程和公开课活动;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廊道,高质量推进美丽碧道建设;保障缴费人权益,多部门协同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保征缴争议联合处置服务;建设“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开展“百企千人”实习计划,成为票选表决出的广州市年十件民生实事。
多项民生实事聚焦市民“办事体验”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成“新面孔”
从今年评选出的十件民生实事看,除了耳熟能详的食品安全、安居保障、基础教育等项目,还有不少“新面孔”,例如首次提出面向全市学校1—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而在这项民生实事的绩效目标中,既要求要编写出版3至8年级人工智能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虚拟教学平台,还提出要培养约名人工智能课任课教师,以及推动全市所以上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
事实上,向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代表们近年来的“热话题”。广州市人大代表、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连续两年提出普及推广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看到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成为今年广州的十件民生实事,她既振奋又自豪。“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体现广州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决心。”她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又将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列入民生实事,充分展现了政府的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同时也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最佳写照。“在这项民生实事的具体实施中包括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虚拟教育平台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作为人大代表,我将从自身做起,在人工智能教育进课堂的实践中力争作出表率。”
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中,有不少项目关乎市民的“办事体验”,如提出要推动建设涉及治安、户政、出入境、交管等多警种事项的市、区两级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综合窗口;建立将服务窗口设在缴费人“家门口”的社保费征缴争议联合处置中心,高效处置化解社保费劳资矛盾,实现“集中办、一站结”等。多位代表表示,优化政务服务,群众不用多头跑、反复跑,会让群众生活办事更高效、更便捷,幸福感更满。
“融合教育”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