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加拿大,除了学习和生活,还有件事你也很难躲过,那就是看病。加拿大医疗条件很好,医疗费用基本从保险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也都没得说。即使没有在你保险里的药物,价格也比美国要低很多。当然也有可以被我吐槽的方面。咱们话分两头分别讲讲。
先说一说在加拿大看病的好。
你想看病,一般去就近的诊所。前台会让护士先接待你,询问病情,看看是否需要医生,毕竟医生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需要,那么就预约,预约后医生的时间一般是半小时,这半小时是用来让你和医生交流病情以及讨论治疗方案的!
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不能想象的。作为一个从医院的人来说,中国医生和你关于病情的交流能达到五分钟就算很有良心了。在这里,我有机会了解我得的是什么病,病得是否严重,我的症状是否普遍。大部分得我的病的人会有发胖的症状,中国医生只会让你控制体重。外国医生会从病因说起,谈到如何会影响内分泌,如何和胰岛素相关,根本问题在哪里等等,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
一个病人的时间是半小时。在这半小时之内,医生的时间是你的,和病情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问。对于听不懂的专业单词,医生会尽量解释给你听。手机里面有词典APP的,可以让医生写单词给你看,直到自己弄明白为止。由于采用的是预约制,完全不会出现在中国排队一整天看病三分钟的情况。病人心态是极其放松的。
再谈谈严谨的问题。这点也是我觉得加国做得特别好的。他们用药非常谨慎,处方药就是处方药,出了诊所去药店的话必须要有处方。加国有完整的医疗档案,每次你看了什么病,谁给你看的做了哪些结论,配了什么药,配了多少,你买了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
电子档案不用担心“病例卡”会丢,更不用担心医生的字看不清楚。去哪里看病都能有自己的档案,药店也是联网,有需要的话可以在诊所把电子处方转到药店里去。一般药店就是大的购物中心的drugstore。加拿大多数shoppers里面都会配有pharmacy。而中国很多药店的处方药都乱给。大药店可能会遵循原则,小药店为了哪会管你那么多。
大学初有生理卫生课。请了healthcenter的老师们讲了很多birthcontrol相关的东西。其中就有提到短效避孕药(国外简称pills)也是要去诊所开的,属于处方药,正确的做法是要先进行血液检测,确保服用后不会出现静脉栓塞。外国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这么一来是不是细思极恐?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内买个避孕药还要做检查,虽然概率非常小,但静脉栓塞是致命的。
每年有多少中国人在不知情的时候就服用了可能致死的药物?真是背脊发凉。我印象中接触过的类似测试好像只有青霉素“皮试”。当然我相信中国还有很多别的药物服用前都会做测试。然而不可否认国外是处方药基本都要做测试,严谨程度比国内实在是高得多。
做检查更是非常的仔细。我去过附近的一个专门做X光一类检查的诊所(有些诊所可以看病有些诊所专做检查应该事先查阅,统一都叫clinic),也是预约制。一个病人十五分钟,要提前到,前台填表(个人信息,保险公司,再次确认检查项目等)。然后有专门换衣服的地方。没错,全部都是消毒过的,要穿专门的衣服。外面的接待和病人等待处与内部是隔离的,特别特别干净。这只是一个诊所啊,我当时非常惊讶。
给你做检查的医生也颇具专业水准,会询问病人病情,进行有选择的重点检查。检查报告的最后还有相关建议,作为与主治医生的非面对面的探讨参考,可以说是极有素养和责任心的。真的是属于事无巨细的检查,而且同样的医院做过。我可以负责医院的医疗器械真的不如这个多伦多周边小镇某街道上的小诊所。具体判断依据不想谈,至少从检查方法以及病人所需要承受的痛苦程度来说,可以说是高明太多了。
说完了好的,当然也有不好的,而且非常严重。那就是——看病难。
如果你注意观察,应该会发现之前提到的看病模式也好,检查模式也是好,都是预约制。外国人很注重自己的时间,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每天要看几个病人都是排好的,不会因为说你很紧急就让你看,除非要死了。像本人这样身体调理类的病,说白了看不看都一样,反正也不用付什么钱,所以我一点不着急,就慢慢地预约,半个月后轮到我了再去看也不急,隔半年再去找医生聊聊天。而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有“及时需求”的。比如说今天感冒发烧了,想去见一下医生。
那现实是,越是这种常见病,需求量越大,而且着急。医院,排队要先排个两小时,路上的寒风和长久的等待可能会让你病情加重。可你没办法,大家都在排队。医疗资源虽然优质,但是远远不够。医生会多和你交谈一会,对你负责。患者会想,好不容易排到了,不让医生多详细了解一下怎么行?然后就越拖越长,恶性循环。国内医生可能只为病人看几分钟,但其实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尽可能地让每一位病人都较及时得到了治疗。尤其是这种较简单的病,发高烧了十分钟之内就能挂上点滴(暂且不讨论应不应该挂点滴)。
怎么说小病熬一熬也能过去。传闻有很多良性肿瘤患者,等一台手术排到了两三年后。而且还会拖,因为如果有突发的恶性肿瘤患者,医院一定会优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你就被“插队”了。我在医院。小诊所是不靠谱的代名词。而在加拿大,医院了,那基本默认不是小事情了。要急诊的,更是大多已经有生命威胁了,可能从车祸现场抬回来的或者是救护车送来的。
得不到及时医治的后果就是:本来只是个小小的良性肿瘤,没及早切除,最后成了恶性肿瘤。这是加拿大眼下最严重的问题,拖着拖着小病也成了大病,无形间增加了无数医疗支出。可是政府也很无奈啊!你不能强行逼着医生加班加点吧?医生永远在救助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没错啊。到最后就是,你永远别想在最合适的时机治好你的病,医院也不会让你死。
感冒发烧这一类问题相对与我们更息息相关。我来加国近两年医院。不舒服了就喝点热水,把自己捂在被子里,睡上个一天,一天不行就两三天,也就慢慢好了。我根本不想去量我的体温,其实我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已经发烧了。还好小时候发烧到40°C的印象很深,感觉快死了,38°C也有好几次,没那么难受之前,只要我觉得自己能挺过去,医院的。有这个时间在路上和排队中难受地等待,还真不如就躺床上熬过去。
所以,不是说我今天抵抗力多强,不会生病了。而是说,我潜意识里就不敢生病,尤其是大病。真的发高烧了。医院?一直在那里陪我?谁来照顾我?人生地不熟人,谁去办手续?代价太高了。我不允许自己生病。潜移默化地,医院。这就是我说的“看病难”。
总之我觉得国内和加国的医疗模式各有利弊。我觉得中国的制度对待患者已经很不错了,somewhat大家互相体谅。中国医生们这么辛苦,还有那么多医患矛盾,真是挺心疼的。外国医生相对工作量真是小得多了,还挣贼多。
「每周一三五下午六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