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这3种常见类型,你会
TUhjnbcbe - 2025/4/28 19:09:00

次第花开——关于痛苦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做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都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

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或者你跳起来指责、抱怨,说:“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样做,我就不会有这些问题。”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

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和分分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生活的难题。

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在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中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到痛苦。

痛苦

作者说:当年释迦牟尼宣讲法要,首先演讲的是“苦”。作者认为,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也就不会寻求解脱,所以作者也先让我们认识“苦”。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是显而易见的、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等。

变苦,是指包含着日后的痛苦的快乐。比如,过度的吃喝玩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相聚隐含着分离的痛苦;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基本上,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加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作者指出,只要我们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痛苦的根源

那么,面对人生中种种无处可逃的痛苦,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解脱之道呢?作者说,痛苦和快乐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有各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所以,作者进一步带我们认识痛苦的根源。

佛佗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这个“幻”,实际上指的是佛教的术语说的“无我”和“无常”,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皆依赖内在和外在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

无我。是指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有是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就拿我们人体来说,跟世间所有的物体一样,都可以一再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尘”组成。

无我只是事物普遍具有性质,它本质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的、实存的,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

无常。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生活充满起伏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这就是无常。

人们常常误以为无常带来了痛苦,作者指出,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种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越是不敢正视无常,我们对它就越是恐惧。当我们了解无常以后,就会发现无常并非总是带来令人痛苦的东西,如果没有无常,生病的身体永远没有痊愈的时候,离别的人再也不能相聚,黑夜永远也盼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也快乐不起来。

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性忽视无常,总认为来日方长,把很多重要的事都推到以后再做。但正如藏族人常说的一句话:“明天或来世谁先到,我们并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当下,不要凡事都总是“等以后再说。”

作者说,我们要真正认识无常,就要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用谦卑的心态去领会。

当玉树地震发生后,有些弟子问作者,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作者解释说,佛佗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所以,并不存在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当然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有恒常性的情况。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

作者说,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世界并不是只有自己在不断地失去,不是只有自己会变衰老,不只是自己一个人不称心如意,那我们就会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如果我们承认无常和无我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我们就会慢慢放松下来,并放下执念。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向我们指出,解脱痛苦之道是修行,但对于我们这些暂时不具备条件皈依佛教教的读者,把修行的方法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解除我们现实的困惑或烦恼,也是得益非浅的。

在书中还解释了很多关于佛法的概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关于疾病:堪布认为,很多情况下,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好机会。

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出出离心,或推已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同样也是修行。

安乐:怎样才能安乐?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在这点上,作者给我们指出获得安乐的方法是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他说: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我们要随时随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能帮助我们培养出菩提心。

因果:一方面,每个人的果报,都与其造作的因缘有关,不会有错漏。另一方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每个灾难背后总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关键影响。作者由此指出人类合作共存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轮回:堪布说,对于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毕竟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圣哲否认过轮回的存在,你也没必要急于下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出离心:在现实生活中,轮回也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停下来,这就是出离。

我们习惯地紧紧抓住一切不放松,我们习惯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执着一切外在的东西。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是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痛苦由执着而来,所以我们要改变的是执着的习惯。

愿菩提心:菩提心是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的。

慈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无量心。

行菩提心: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行为,以帮忙实现菩提心的愿望,这就是行菩提心。这六种行为看似只与修行佛法的人有关,但我们通过仔细阅读作者的解释,就会明白这些行为对任何人都有启示:舍弃贪执;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保持正念、持有一颗开放、柔软的心;欢欢喜喜地求知;舍弃散乱,安住当下;内心极度开放、清明等。

三、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了解了痛苦的来源,我们只是有了一张药方,但并没有真正抓到可以解决痛苦的药材。

想要真正解决痛苦、获得解脱,需要把认清“无常”的真相,并且将“无我”的概念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这本书中说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弟子,有次不小心割破了手指,痛得倒吸一口凉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我执真强!”

堪布说,弟子的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所以,在谈到解决痛苦的方法时,堪布说:

“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这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受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

举个例子,有的人在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并没有及时地进行包扎伤口,也没有上述这位弟子的心态。

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一开始只是觉得太疼了,抱怨自己怎么这么不幸?接下来又联想到可能会破伤风,万一破伤风了,有个三长两短,家人怎么办?他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人的很多痛苦其实就是这么演变而来的。

很多时候,有些事明明可以看得开一点,但是,很多人却总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把结果想得很糟,让自己一步步陷入痛苦之中。

即使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想要直接断绝痛苦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痛苦袭来的时候,学会宽慰自己。

堪布在《次第花开》这本书中也提出了两个观点:

①利用“无我”减弱对外物的贪执。

钻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可是,在世人眼中,它们的价值却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这些“贪执”投射在物体上,分出贵贱美丑,那么,就很容易被调动了情绪,深陷痛苦之中。

所以,想从痛苦的泥潭中脱离出来,就要尽可能去掉“我”的概念,就像手指受伤了,不要想着是“我”受伤了,而是肉体的某个部位出了问题而已,停止那些丰富的联想和臆测。

②相信因果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佛法之中也有一个信仰,叫做“因果律”。

堪布说:

“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

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却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

有时候你付出了很多,却一直没有得到回报,可能会觉得非常痛苦。

这个时候,如果能用“因果律”宽慰自己,就会好很多了。比如说,认可自己已经尽力播种的事实,至于结果,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呈现,但是,也不要绝望,而是给它一些发芽的时间,在等待的时候,继续播种。你想要的东西终究不会迟到。

人的痛苦无穷无尽,根本无法根除,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清“无常”的真相,承认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不要执着于追求不变的东西,这样才能少一分痛苦和焦虑。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无我”的概念,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给各种事物贴上标签,只有这样,才能在痛苦来袭时,抚平自己的思绪,活得自在一些。

《次第花开》是一本值得反复仔细阅读的好书,它能让我们时常处在焦躁不安的心安静下来。

书中还有很多精辟的内容,有很多让人茅舍顿开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理论,建议对佛法有兴趣的,或是对人生充满困惑的人们都来读读这本书,通过领悟这本书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喜悦和自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这3种常见类型,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