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代表伊利集团参加表彰大会。
潘刚表示,“这份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这份荣誉,离不开所有伊利人对企业文化的践行和在工作岗位上的辛勤付出!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企业,我们联结着14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农牧民,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信赖与支持。我们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心怀感恩,积极回报社会、反哺社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健康食品,还要带领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我们国家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将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所有伊利人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展现担当作为,行善利他,善尽社会责任,以产业兴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而共同奋斗!”
产业扶贫:让贫困地区富在产业链
脱贫之策在产业,产业壮大看龙头。多年来,伊利集团围绕潘刚提出的“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十六字方针,将产业扶贫作为整个集团扶贫体系的重中之重,在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陆续投建产业基地,探索出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位于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腹地,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度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0%以上。
年,伊利集团党委组织了10个党支部与土默特左旗10个村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围绕产业扶贫兴农、技术扶贫兴农、文化扶贫兴农开展了帮扶与共建。年联合产业链供应商收购青贮3万余吨,还在市场价基础上额外增加20元/吨作为扶贫补贴,为10个结对村农户创造收益约万元。
年底,伊利在土默特左旗境内倾力打造“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建成后,仅核心启动区预计就将带动至少亿元的产业链经济贡献值,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6万个。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伊利不仅直接助力土默特左旗精准扶贫,又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年,土默特左旗全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与奶牛养殖相关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稳定收入,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
土默特左旗的脱贫攻坚,仅仅是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的一个样板。伊利深入“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注重在甘肃武威、宁夏吴忠、河北张北、黑龙江林甸等地的产业布局。
在甘肃省典型的“插花型”贫困县武威市凉州区,伊利投资约21亿元建设“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项目”,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人就业;在宁夏脱贫主战场之一的吴忠,伊利从年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建厂,精准帮扶当地家养殖户;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林甸,伊利投资约23亿元建设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高端液态奶生产基地,年均纳税额近1.8亿元,新增就业约人。
“近年来,林甸县依托伊利集团入驻,大力发展乳制品行业,不仅逐步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更成为乳业大县,乳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完全是伊利拉动的。”谈及伊利给林甸带来的改变,林甸副县长田大文感慨万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乳业横亘一二三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伊利产业基地涉及业务范围广,既能够为当地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还可以带动当地新增奶牛饲养数量、新增饲草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发展包装产业、扩大交通运输规模等,通过全产业链的建设发展,带动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基地周围群众广泛性脱贫。伊利已经带动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此评价说,伊利提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富在产业链”的扶贫思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帮扶对象有机纳入企业产业链,推动实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进而实现双赢的做法,决定了这一模式具有实现高质量脱贫所应该具有的精准性、持续性。可以说,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是中国企业推进高质量脱贫的一个创新典范,也是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优秀解决方案,对实现可持续脱贫贡献了中国智慧。
营养、教育扶贫:助力全面脱贫可持续
安占国,是一位伊利基层员工,他每月定期2次完成对土默特左旗31所学校1.2万多名小学生的全覆盖走访任务,全年配送学生奶达8.6万多件,一年下来走了1.9万多公里。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为让孩子们喝上牛奶,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对孩子和贫困群体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