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君。
最近几个月看到很多专业人士、媒体在讲新冠的事情,到底多少人感染?多少无症状?要不要备药?
说东的也有,说西的也有,把我搞得晕头转向!
最近看了很多资料,我发现几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找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01无症状感染者到底占比多少?
答:仅仅1.75%
最先开始的时候很多渠道都在说被感染90%都是无症状的,我认为的无症状是没有任何症状,类似于百度百科的解释:
前几天又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高热、嗓子疼、浑身疼这样的症状,对于每个个体都是非常难受的。
但是从临床上讲,这些都是常见症状,分型属于轻型新冠患者,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轻型表现。
央视网也解释这些常见症状绝大多数都是轻症表现
这种拿着高高在上的专业术语去教育老百姓认知的事情最好少做一些,我们又不傻。
这种低水平的专家太多了,老百姓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其实很简单,老百姓不想知道专业知识,只想问一问:
新冠感染后,自己到底有多大比例会发烧,难受,全身疼,咳嗽;到底有多少人完全没有症状?
好在水君终于在网上发现了一组数据,数据来自鄂尔多斯市疾控中心,调查样本人,数据显示:
78.89%的人出现了发热的症状;
68.93%的人出现了头疼的症状;
64.88%的人出现了咳嗽、咳痰的症状;
61.98%的人肌肉酸痛;
61.23%的人喉咙疼痛;
51.84%的人鼻塞流涕;
41.18%的人关节疼痛;
36.05%的人食欲减退;
10%的人整体症状较轻;
仅有1.75%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我这里所说的无症状就不是医学专业术语无症状,而是彻彻底底的无任何症状。
这个数据和我朋友圈和身边的观察一致,因为直到今天我就认识一个真正的无症状。
02上海最近一个月有多少人感染?
答:约为75%。
放开之后,最初一段时间还在公布感染数据,不过因为公共场所不查验核酸,很多人干脆已经不去做核酸检测,因此数据开始逐步失真。
网上还有一个各省高峰预测,我也是仅仅看一看,做不得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官方数据,应该怎么得到相关数据哪?
肯定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强相关的参照来反向推导感染的人数,这个数据就是上海地铁客流量。
作为一个十来年不上微博的人,我折腾了一个小时在上海地铁的微博里找到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上海地铁总客流量的数据。类似这个样子
把这些数据做成折线图发现,存在一个明显的下凹,这个下凹就是因为感觉新冠导致的客流量流失的数据。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这中间有很多2d的低谷,因为是非工作日,社会面感觉较多,大家自觉不出门,所以我们把周末节假日数据去除,重新分析。
去除工作日后,我们发现整个曲线更加平缓,适合病毒的爆发特征。
分析的平均值我们采用上海年11月份工作日平均客流万人次为基准。患病时间为一周,也就是5个工作日。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人数最低的五天是12月21日到12月27日,五天平均客流量为.06万人次,假设感染者90%居家。
可以简单推测感染率在1-.06/=74.9%。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上海这边上班族感觉高峰时间为12月26日左右,感染率约为74.9%。
又因为病毒的传染性,一个家庭一人感染基本全家中招,所以总体的感染水平也基本在75%左右。
03XBB会不会在国内爆发,要不要买点止泻药?
这个问题我是说下逻辑,结论大家自己下。
问题一:XBB在国外正在流行?
新“毒王”来势有点凶猛,一周之内感染的占比超过40%,目前已在美国登上王座。中国疾控中心表示,在12月30日XBB的在美国的占比已经达到40.5,成为美国的优势流行毒株。
问题二:“杨康”会不会重复感染XBB?
XBB系列和BQ.1系列与其他具有额外免疫逃逸突变的奥密克戎亚系没有足够的差异,所以仍将其视为奥密克戎大家族的一员。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XBB免疫逃逸的能力更强!
什么是免疫逃逸呢?
免疫系统是有记忆的,当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能很快识别并消灭它;但这个XBB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会变成另外的样子,欺骗我们的免疫系统。
所以,不论是阳过还是杨康,还是接种疫苗者,都很可能会重复感染这个新毒株XBB。
问题三:XBB会不会在国内成为主流毒株?
目前,上海、杭州等地检出XBB毒株及其分支XBB.1.5。
中疾控也在1月4日表示,年10-12月,我国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例,包括9个亚分支,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我国短期(3个月)内,由XBB系列变异毒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极低。
问题四:XBB毒株会不会导致腹泻?
网上关于这个笑死个人,说是一副消息引发的抢购!目前情况是官方通报这个人言论不实。
我们直接放一下中国疾控中心的解答!
新冠病毒结合细胞主要受体ACE2主要集中在肺部,其次肠道也较高。
所以,你准备了发烧、疼痛、清肺止咳的相关物品之后,是不是要准备点腹泻的,显而易见。
最后聊一聊底层的逻辑。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思考的人,抓不住重点,就很容易被一些媒体和专家带跑偏。
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太在意建议与结论,多去看一看身边普通人的现状,找一些官方数据。
毕竟相比于上下嘴唇一碰说出来的话,数据可信度要更高!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