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王蒙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往往要在幼年时完成手术,否则难以长期生存。而患有罕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南阳女孩晓婧,却在19岁才迎来了自己的心脏病手术。
医院多位专家的联合努力下,手术获得了成功,晓婧也迎来了新生。这也是河南省年龄最大的先心病手术成功案例。
年,晓婧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小村庄。
从小,她就知道自己与别的孩子不同:不能跑,不能跳,稍有不适便会上气不接下气。本该是红润的嘴唇和小脸上永远都是一片洗不去的青紫。小伙伴们热闹的游戏,她永远只能做个艳羡的旁观者。
后来,她听说自己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可至于更具体的情况,村里的医生也说不清,只说,“这孩子活不过五岁。”
然而那时家里实在太穷,晓婧的父母实在是拿不出钱给孩子治病,只能在无人之际默默流泪。
那时的晓婧也还不知道,自己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为罕见且复杂的类型之一:完全型大动脉转位,也就是说,她的心脏长“乱”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孩子很难活过一岁。而她之所以能继续生活下去,是因为她刚巧同时还患有另外三种先心病:防止左心室退化的肺动脉流出道狭窄、巨大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
这种特殊的结构全球罕见,恰好歪打正着地保证了晓婧心脏内部的血液充分混合,勉强提供身体发育需要的氧。
这是她的不幸,也是她的万幸。
晓婧是个“乐天派”,常对自己说:“这辈子就这么着吧,能多活一天就赚一天。下辈子我要当大熊猫,天天被国家保护着啃竹子!”
正当晓婧以为人生不过如此的时候,却遇到了生命中那个“对的人”。爱情的甜蜜让晓婧放弃了“下辈子啃竹子”的念头,想要好好地过完此生,期待与爱人白头偕老,儿孙满堂。
于是,晓婧和家人踏上了四处求医之旅。然而,由于病情复杂、心功能差,医院,他们得到的都是怜悯的目光和否定的答案。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医院碰碰运气。
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二病区主任彭帮田教授接待了他们,在认真研究了检查结果和晓婧身体状况后,彭主任也不禁皱起了眉头:彩超结果显示,晓婧患有的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同时有明显的脊柱侧弯。如果不手术治疗,她的生命历程即将接近终点。
看着检查结果和彭主任严肃的表情,晓婧被吓住了。
彭主任看出了她的犹豫,便耐心地劝解她:“人的一生其实并不长,我们既然活着,就要有活的有意义,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拼上一拼?手术虽然风险大,但如果成功,你的生活就能回归正轨。难道你就不想和他白首偕老吗?”
彭主任的话如同一针强心剂,打消了晓婧的顾虑。这对年轻的情侣做出了勇敢的选择,“手术!”
医院首席顾问专家、中医院小儿外科中心主任李守军教授听了彭帮田团队汇报的详细检查资料后,也很快做出决策——可以手术。
几次研讨、术前会诊后,李守军教授、彭帮田教授登上手术台,联手为晓婧开展这场罕见的复杂先心病手术。
在这场术中,他们要将相当于人体“发动机”一样的心脏,拆卸成很多“零件”,再将这些“零件”按照正常结构慢慢拼凑起来,进行重组,手术难度可以说是复杂先心手术中的“珠峰”。
对外科医生来说,这是一场技术、心智和体力的三重终极考验。
在4个多小时里,李守军、彭帮田等专家分毫不差地完成了几百次的手术刀剪的切割,上千次极为精细的缝合,硬生生地把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等问题都一一解决。
晓婧回忆,在手术麻醉前最后听到的一句话,是麻醉师笑盈盈地说:“手术不麻烦,等你睡醒了就好了!”
等她再次睁开眼睛时,已是五天后了。当时她正躺在ICU的病床上,护士对她说:“你的呼吸机已经撤除了,很快就能转回病房了。”
实际上,在晓婧“睡着”的那五天里并不太平。她曾经历各种风险,还曾两度处于病危状态。她的平安,是李守军、彭帮田教授团队与手术室、麻醉科,用了近十小时的辛苦手术换来的;是监护室团队不眠不休与死神赛跑争取来的。
手术后第七天,她回到了爱人身边。看着镜子里面色红润的自己,她发自内心地笑了。
彭帮田主任介绍,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行双动脉根部调转(DRT)手术,是在解剖上矫正了心脏畸形,可令患者生存年限提升至与正常人相当的水平,并可保障女性的生育能力,让患者可以重新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河南商报编辑施尚景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