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
TUhjnbcbe - 2024/6/6 17:25:00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睡眠公式》(下)

今天,我们借着这本书,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同时,我们再来破除两个关于好睡眠的误区,秒睡和打鼾都不代表一个人睡得香。

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疗法

大多数人只是偶尔被失眠困扰,但还有不少人患有慢性失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治疗慢性失眠的办法。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样,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不是用安眠药,而是用认知行为治疗。

慢性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大家误解最多的。认为失眠了就要吃安眠药,就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事实的真相是: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不是吃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英文缩写是CBT,失眠的英文首字母是I,因此,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常常被称为CBT-I。这个方法是用正确的睡眠认知和正确的行为来治疗失眠。

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场景。你准备参加一场重要面试,很紧张,做了各种准备工作,同时睡眠情况变得不好,晚上常常睡不着,白天状态也很糟糕。但你最终靠实力拿下了面试,成功进入了这家公司。按理说,这时候你可以睡个好觉了,然而,你的睡眠并没有好起来,失眠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长在你身上一样。

为什么烦心事已经过去了,失眠却还一直持续?答案是:你很可能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努力”地把失眠问题维持下去。就像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用解决问题的方式维持了问题。

这句话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你发现自己晚上睡不着,或者没睡够之后,可能会做一些补偿的行为,比如,早早地躺在床上酝酿睡意,或者在床上玩手机。比如,如果不用上班,早上就赖床。再比如,白天一有机会就往床上躺,找机会补觉。

这些行为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注意了,它们看起来非常合理,但却是错误的,正是它们维持了你的失眠问题。医学上把这些行为叫做慢性失眠的维持因素。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床上醒着的时候太多了,时间一长,这种觉醒状态和床之间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床=清醒”;而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会逐渐变弱。结果就是,你明明已经很困很累了,可是只要一躺在床上,就睡不着。睡眠医学把这种机制叫做“条件性觉醒”。科学界推测,这种条件性觉醒正是慢性失眠的病因。这个机制能够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你能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但是一走进卧室就睡不着了;或者,你出差在酒店里能睡着,回到家又睡不着。

想要解决除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切断床和清醒之间的连接,重新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20世纪70年代初,睡眠医学界的前辈们就设计了一套行为指令,一共有4句话: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不要在卧室和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当然,性生活除外);如果入睡困难,或者醒来后难以入睡,或者感觉烦躁,不要硬躺,干脆起床离开卧室。等到再次有困意时重新上床;不论昨晚睡了多久,早上固定时间起床。睡眠医学也给现在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晚上不要看时间。失眠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迟迟睡不着就频繁地看时间,结果越看越着急;或者半夜醒来,摸起手机一看是凌晨4点,发现自己还能睡两三个小时,得抓紧时间睡,可越是抓紧就越睡不着。这其实都是时间焦虑带来的。我们可以把钟表这样的时间线索从卧室里请出去,如果你实在需要用手机定闹钟,可以把手机网络关掉,设置成静音,放在远离床头的地方,越远越好。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睡,也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醒,只要外面天没亮,闹钟没响,就接着躺。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有点反直觉,但是实验研究发现,这套方法非常有效,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它发挥的作用还能长期持续。医学界给这个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做“刺激控制疗法”,英文缩写是SCT。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失眠指南里都很推荐刺激控制疗法。在我们国家,刺激控制疗法还没有很好地普及,因为这种认知行为治疗不能像安眠药那样立马起效,患者需要坚持2到4周,才能感受到它的好。顺便说一句,我写这本书最大的原动力之一,就是想让更多的失眠患者了解认知行为治疗,让他们从安眠药的依赖中走出来。刺激控制只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一种,此外还有睡眠限制治疗,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等等,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这些内容你都可以在书里看到。

同样,关于慢性失眠,我也给你总结了一个“顺口溜”,方便你在家里执行:不困不要睡,睡不着就起,困了重新睡,时间不重要,看了干着急,早上按时起,坚持即胜利。

两个对睡眠的误区

接下来,我想帮大家纠正一些对睡眠的误区。最经典的误区有两个:一个是,认为秒睡等于睡得好。另一个是,以为打鼾是睡得香。

我们先说第一个。一个人从上床准备睡觉到进入睡眠,这段时间叫“入睡潜伏期”。入睡潜伏期有长有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随着年龄和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变化,入睡潜伏期也会不一样。大家睡不着了,会有点羡慕那些倒头就睡的人,但其实,睡得太快不等于睡得好。

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定义,如果一个人的睡眠潜伏期小于8分钟,意味着存在“嗜睡”的情况。睡眠医学里有一种疾病叫“发作性睡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会在各种场合犯困,而且都是秒睡,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3分钟。这种病比较少见,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总能快速入睡,往往暗示着他平时欠了太多“睡眠债”。一个人平时总睡不够,熬夜加早起,就会处于“欠睡”的状态。欠的多了,身体会催人还债,催的方式就是:只要你有机会睡,就会让你以更快的速度睡着。这种“欠睡”情况比较明显,我们大家自己稍微反省下,心里就有数了。还有一种情况会让人困惑:明明自己睡的时间很长,困了就睡,能自然醒,为什么白天还是频繁犯困,而且说睡就睡呢?这就意味着你晚上睡了一个“假觉”。就是看起来睡得很香,其实睡得很惨。

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质量很糟糕,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严重的打鼾。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误区了:打鼾不等于睡得香。

我们知道,震动产生声音,鼾声也不例外。人睡着以后,咽喉部的肌肉相对会更松弛,于是,气道就会比清醒时更狭窄。人呼吸的时候,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让这些松弛的组织发生震动,就产生了鼾声。可以这么说,气道越狭窄,鼾声就越响。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睡觉打鼾,那就意味着,他的上气道比较狭窄。如果狭窄到一定程度,呼吸气流严重受限,甚至会发生呼吸暂停和缺氧。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睡觉,但是有一只手在掐住他的脖子。这种严重打鼾的情况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英文缩写OSA,危害非常大,医院规范治疗。得了OSA不治疗的话,会带来很多远期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中风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就以高血压为例,年,《Chest》杂志统计了一项数据: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有71%都存在OSA。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已经在规范服用降压药,甚至服用了3种药物,可血压的情况还是不如意,那就要评估下是不是患有OSA了。

所以,别羡慕别人沾枕头就能睡着,也不要追求快速入睡,秒睡从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能力,它更可能意味着存在睡眠问题。换句话说,入睡慢,别焦虑。入睡快,别嘚瑟。

当然,不是说所有入睡快的人都有病,毕竟,有大约30%健康的人,平均睡眠潜伏期也会小于8分钟。也不是所有打鼾的人,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暂停。

接下来,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自己快速入睡或者打鼾的情况,是不是正常呢?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你白天的精神状态。如果用数学等式来表示就是:秒睡+白天犯困=看医生;打鼾+白天状态差=看医生。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打鼾,没有严重到呼吸暂停的程度,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先改变生活方式,如果体重超标,就要减肥;尽量侧睡;用木块或橡胶垫子垫在床脚,让床头抬高10cm;睡前不要喝酒;戒烟。

那如果一个人打鼾严重到频繁呼吸暂停,又该怎么办?对于中度到重度的OSA,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它的原理就是通过一个简易的呼吸机,来让人的上气道维持一定的压力,避免塌陷。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所有被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都可以优先尝试气道正压治疗。现在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了,这种呼吸机对不同程度的OSA都可以发挥作用,还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降低睡眠期间发生呼吸暂停的频率;减轻白天嗜睡;改善血压,等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机器,它们都可以根据情况,自动给人一个最适合气压,把气道撑开。这种机器也比较小巧,可以放在旅行箱里,出差时都可以带上。

小结一下,慢性失眠,首选的方法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我们可以记住这4句话: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不要在卧室和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睡不着,不要硬躺,起床离开卧室,等到再次有困意时重新上床;不论昨晚睡了多久,早上固定时间起床。

入睡慢,不用慌;睡得快,也未必好。如果一个人打鼾,这是在提示他气道狭窄,严重的狭窄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需要尽早看医生。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