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午间阅读韧性与创新
TUhjnbcbe - 2024/5/10 16:5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作者吴晨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理性,建设性

韧性一方面展现的是“百折不挠”的坚韧,另一方面又具备“以柔克刚”的灵活,而恰恰是后者与创新的语境高度重合。

作者

吴晨

图源

图虫创意

什么是韧性?韧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遭遇重创时的抗打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走出逆境的恢复力。在后疫情时代,考验的恰恰是恢复力,即反弹的速度和力度。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就是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狭义去看创新,可以是创造和发明,在科学领域证明新观点和新想法,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明新产品和新工具。广义来讲,创新涵盖的面要更多,从科研的突破,到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再到有效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而真正做到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开放合作,拥抱多元,包容失败,科学发展,还得具备耐心。

韧性和创新有什么关系呢?韧性一方面展现的是“百折不挠”的坚韧,另一方面又具备“以柔克刚”的灵活,而恰恰是后者与创新的语境高度重合。快速恢复,需要创新,尤其是在乌卡(VUCA)时代,经历黑天鹅冲击之后,外部环境已然发生剧变,也会涌现出不少新问题,如何恢复,如何适应,不可能因循守旧,必须创新。

走出疫情,考验全社会长期的韧性

在新书《韧性社会》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布伦纳梅尔从社会契约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韧性,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韧性对于一个社会在遭遇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大流行病之后至关重要。

布伦纳梅尔帮助我们从两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韧性。

第一个维度是韧性(Resilience)与稳健(Robust)的比较。相较于稳健,韧性更有效率,也更具备灵活度。

高大槐树是稳健的,但苇草却有韧性,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恢复力,也就是在受打击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暴风骤雨,槐树可能屹立不倒,但也可能在飓风中不敌而枝叶折断,甚至大树连根拔起;相比之下,苇草的以柔克刚可以抵御更强烈的风暴,而且在风暴结束之后快速恢复。换句话说,稳健和韧性一样具备抗打击能力,但相对于韧性的柔,稳健的特点是刚,这就意味着如果超过临界点,刚可能折倒,再也无法恢复。

韧性和稳健的区别在于冗余的不同。稳健尚刚,需要缜密设计,需要众多的,相对单一功能的冗余来应对各种挑战,因此稳健可能是效率的对立面。稳健也因为出自自上而下的设计,缺乏灵活度。相比之下,韧性需要的是众多通用的,可以暂时改变功能的冗余,具备灵活度,也能够应对更多的风险。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年全球汽车行业供应链面临的芯片短缺。传统汽车贯彻稳健的思路,需要各种芯片,每种芯片各司其职且互不通用,缺少任何一款芯片都无法下线,在芯片短缺期间恢复力很差。未来电动车会贯彻软件硬件一体化,芯片的通用性会更强,因此不会因为一块芯片的缺失而耽误出厂。

如果从“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两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韧性与稳健的区别。稳健建立在对“已知的未知”的理解,做好了预案,设计好的冗余。韧性则涵盖了“未知的未知”领域,面对没有见过的黑天鹅,有应对的框架,具备灵活度,能够变通,敏捷快速响应而增加适应力,这些是稳健所缺乏的。

如果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视角来看,也不难发现,稳健通常源自自上而下的设计,有时候甚至是过度设计,而韧性则至少是两者的结合。自下而上就是自然界进化的规律,强调是让步、适应、调整、恢复,核心是让步,这也是韧性与稳健的最大区别。让步可以理解为可替代性,也就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通过补位的方式来应对,增加适应性。让步强调取舍思维,不是“既要、又要”,而是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损失最小,让效益最大。

放在当下语境,当新冠病毒本身发生了变化,全球疫情和防控也根据各自国情做了相应调整,体现的就是韧性所代表的灵活应对能力。

第二个维度是如何在局部与整体,短期和长期之间达成有效平衡。

从局部与整体的视角来观察,韧性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容错率,增加了整体的恢复力。商业场景中熊彼特观察到的破坏式创新与生物圈内的不同物种的竞争衰落,都体现了整体的繁荣与个体的生老病死衰亡淘汰的脱钩。因为有颠覆式创新的存在,因为企业有生命周期,整个商业场景才会因为不断地新陈代谢而繁荣。个体企业可能衰落甚至消亡,但站在系统的视角来观察,恰恰因为有新进者的不断涌入和在位者的衰落,商业社会才充满了韧性。从多样性的视角,自然界内不同物种的进化竞争与商业场景中不同企业的竞争,也确保了整个系统的抗打击能力和恢复力。

短期和长期也是如此。以金融市场为例,短期的周期性波动反而会让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重大金融危机。金融学中有一条波动性悖论,强调当市场波动性非常低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保持警惕。比如年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市场一片繁荣,呈现出单边增长的行情,美国房地产市场更是给人以长期价格增长的幻觉。从事后诸葛的视角来审视,市场的平静之下,其实暗潮汹涌。

波动性悖论提醒我们,如果短期波动性消失,大家都以为市场会往一个方向走,缺乏小的波动给市场参与主体试错的机会和小挫败的考验,不断释放风险,后续就可能累积成大的危机,而大的危机很可能冲破韧性的临界点,导致万劫不复。

换句话说,金融市场的韧性在于在小的波动中发现风险,释放风险。此外,即使金融市场有韧性,其韧性也是有限度的。面对小风险,市场都有化解冲击的能力,但是一旦超过临界点,一旦形成系统性危机,形成踩踏事件,就很难恢复了。

短期和长期的另一个维度是看待风险的态度。培养韧性就是在短期拥抱可以恢复的风险,推动长期发展。以企业发展为例,有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完全规避风险的发展,一种是拥抱小风险的发展。选择后者,看起来起起伏伏,但总体而言仍然会保持向上的发展轨迹,而且从长期来看,其增速是优于规避风险的发展模式的。背后有两层逻辑,一是小风险锤炼企业,反弹之后并不只恢复到之前的发展轨迹上,还能积累经验,增加对变化新环境的适应力;二则是风险中蕴含着机会,单纯规避风险,也会同样会丢掉发展的机会。

同样,疫情防控也面临短期和长期的问题。套用韧性的思路,韧性就意味着拥抱一定可控的风险,局部的风险,在应对小风险的过程中提升适应力,为长期整个社会的恢复正常做好准备。

后疫情时代,快速恢复是关键

如果用韧性策略来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确立长期目标,寻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恢复是核心。用韧性策略来防范疫情的特点是双管齐下,控制初始冲击的范围和强度,同时着手为复原创造条件。在抗疫初期,我们很好地做到了控制冲击的工作,现在应该着手为恢复常态创造条件。任何韧性策略都必须包含长期解决方案,在最终消除威胁之后,让社会回归新常态。

社会有韧性,但也有限度,长时期非常态可能会让韧性消失,也就意味着恢复常态变得更困难。让社会保持韧性,就需要避免陷阱、反馈循环(负向循环)和临界点。《韧性社会》中特别强调陷阱:“我们要避免发生的是:低估确立清晰的新常态愿景的重要性,而这是任何成功的韧性策略都不可或缺的。”负面的反馈循环也值得我们警醒,强化压制和监控可能会导致没有回弹的负面循环,因为每次危机都会带来更多的压制。

临界点更特别值得我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午间阅读韧性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