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9月27日,全国范围内耗材集采的第三战在上海打响。
此次集采聚焦骨科脊柱类耗材。“板”“钉”“棒”“骨水泥”;“颈椎”“腰椎”“胸腰椎”;“前路”“后路”……家申报企业、14个产品系统、3年采购周期,稳定与延续几乎把脊柱类产品一网打尽。
最终结果,是平均降价84%——比之年首次骨科耗材集采中,创伤类耗材九成、关节类耗材八成的整体降幅来说,这场“收官之战”不可谓不温柔。“支架废了,创伤废了,关节还能苟延残喘”,尘嚣甚上的行业声中,脊柱耗材成功软着陆。
14个脊柱类耗材系统集采中,AB组最大降幅在60%~70%间,其中理贝尔“单独用颈椎融合器系统”元中标创造最大降幅93%。
在现场,不少企业按照医保局的放风交出了“标准答案”,在开标前亦有B组企业告诉八点健闻,“准备40%,躺着进去”。
所谓40%的价格预期,以报量最大的“胸腰椎后路开放棒钉固定融合系统”来说,联采办在招标前公布最高有效申报价为元,四折即,报价低于元便可复活。
IQVIA艾昆纬医疗器械咨询总监Gary陈志豪对八点健闻表示:此次集采进口和国企价格很近,国产利润空间不错,国产替代将加速,威高、富乐、大博成最大赢家。外企如何抗住压力保住份额,仍有待观察。由于多数品类最高限价高于预期,且分类更细致,此次国采比此前安徽地方集采更为温和。
缘起于冠脉支架,现场的器械商王辉见证了这三年来高值耗材行业的沉浮:年创伤类耗材联采尚未开始,薄暮降至,他迅速转换赛道做起了3D打印,直到上月老东家彻底倒闭,企业的生命曲线有长长的叹息,也有顷刻间土崩瓦解,他的一位做冠脉支架的朋友,在公司落标后一个月内被迅速遣散。
此次代表新公司来参与C组竞标的王辉,心态一反往常,“多的量,不是主营业务,中不中标没关系,就来露个脸,医院的渠道”。面临着一个被大手翻云覆雨的行业,他越发觉得“单一产品线一旦被淘汰只有死路一条,选好赛道很关键”。
参与脊柱集采的企业被划分进A、B、C组,面临着不同难度系数的考卷,而分组依据则是“部件齐全”、“供应全国”。
龙头A组两项都满足,类似“保送生”,只要不是“交白卷”的态度问题都能分到好资源;B组是“中等生”,各部件都具备,但时运不济或“不能供全国”一门偏科,竞争中等;C组是“陪跑生”,部件不齐,价格发力,想要脱颖而出需要低于AB两组的平均中标价,卷得要死。
一个成熟的招采系统意味着货源的稳定,从药品到耗材,断供的恐惧促进了规则的不断优化完善。一位卫生经济学家对八点健闻分析,依据过往的经验来看,降幅百分之九十几到最后大部分是逃兵,盲目的低价竞争对企业和医疗来讲都是损失。
温和背后有让步妥协,也有严密论证织牢的暗网。
针对关节集采衍生产品的过高收费问题,这次集采也打上了价格补丁。从系统总价到零部件单价,无论如何进行拆零组合,都无法另收高价,几乎涵盖了所有脊柱类产品,不存在任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采并未对材质进行分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技术部主任杨建龙对八点健闻介绍,市场当中脊柱类不同材质产品确有价差,但主流厂家之间差距不大,临床疗效上可以认为近乎等同。
医疗器械营销专家王强亦表示,不同组别中A组中标价格高于B、C组,同组别中1.3倍的价格浮动区间,都为不同材质产品预留了“缓冲带”的价格空间。
相比于企业的反复挣扎,今年的医生们也不再热火朝天地讨论,骨科集采木已成舟。一位在上海六院进修的脊柱外科医生,甚至都不知道今天脊柱集采就要在上海现场开标了。
池子里的水更静了,跌停板献礼集采被股市的一路飘红取代。
如果还原一个骨科医生的临床受训路径,其轮廓大致如此:最基础是创伤,几年以后接触关节,部分人在这里定型,因为跟神经打交道,耐得住性子的人步入脊柱“一窥”,手术复杂,风险也较高,是骨科中的“桂冠”。
一个凶杀中不断博弈的高值耗材行业,温和之下,仍暴利难续。骨科黄金20年的神话,伴随着脊柱落定该走向何方?
深夜手术室“骨科一条街”,突然少了关节的同行
医院里,从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4、5点,多间骨科手术室里灯火通明,被调侃为“骨科一条街”。
但自年4月30日人工关节集采落地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手术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但通宵手术的身影里少了做关节手术的同行。
变化是一点点发生的。
骨科耗材集采自年秋启动,率先被“开刀”的是创伤、关节两类耗材。关节类耗材遭遇“膝盖斩”,均价3.5万的髋关节降到元,膝关节均价从3.2万降至元。
对于等待手术的患者而言,这将为他们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
在集采前最后的“黄金窗口”,医院,骨科手术量有了一波突击上涨,医生和厂家在“勒紧腰带过日子”前赶紧推了一波进口耗材。
IQVIA艾昆纬医疗器械咨询总监Gary陈志豪告诉八点健闻,带量采购前几个月的关节手术量涨了10%左右,“厂家的战略调整,医生也积极开展手术,加速把该做的手术先做掉,把库存也可以清一点。”
及至今年1月,新的创伤、关节类耗材集采价格落地执行,医院的骨科临床第一时间给出了消极反应:能不做的手术就不做了,能做保守治疗的就做保守治疗。
集采产品,意味着此后的手术量和市场规模有限。从IQVIA提供的相关数据看,创伤和关节的市场规模在-年的增速只有2%和6%,而尚未被集采波及的脊柱和运动医学均为25%。
于是,医院麻醉科医生凌楚眠,在知乎回答中描绘的生动场景:
“以前……手术室骨科片区夜夜笙歌凌晨灯火通明,骨科大夫吃完厂家点的麦当劳冲无怨无悔继续投入手术,颇有要当劳模铁人不惜累死在手术台上的冲劲儿…”
“集采后嘛…佛系多了,排在骨科的苦人儿,多半能准时下班了…”
然而,情况并不全是如此。关节耗材价格落地之后的这大半年里,医院里,骨科手术量反而涨了不少,带量采购后的经济价格惠及更多的下线城市患者。
“小医院的鸡肋”,咬还是不咬?
比起大三甲,医院选择不多,必须紧盯服务本地患者。
当骨科耗材的集采价格落地,大三甲可以选择不做某些手术,转向其他病种或术式;或者继续做高价值手术,反正不愁部分患者愿意自费买单。然而,“小医院们”的收入几乎90%都要靠医保,只能打醒精神应对集采新规则,“上面进什么(耗材)就做什么”。
起初,选择继续乃至放量做医院,看似集采后的日子没有预料中的那么难。以安徽为例,该省实施耗材集采早于全国一年,、年两次骨科耗材集采分别降价53.4%和54.6%,但骨科手术打包价只下降了10-20%。最后落实到患者头上,实际支付数字并无明显下降。
原因是,其他相关产品如,辅助材料、核磁共振、导航、人工骨的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涨。
然而好景不长。当核心耗材价格缩水,厂商利润大幅缩水,代表的“跟台价”格远不能涵盖跟台服务,那些距离远、手术量少、医院,是最先被厂家们舍弃的。
安医院分院的骨科医生毛良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以前,一个电话打过去,厂家随叫随到,耗材器械人员俱全。现在,降价后的关节只要元,“太便宜,人家就不做了”。但他也理解,“别人做生意要挣钱,你让他天天给你跑来送东西、消毒,人家不愿意给你搞。”
于是,毛良就只能花时间和病人解释,“我们没有这个型号,开展不了这个手术”。择期手术尚能应付,遇到急诊骨折病人要换关节,他就需要耗费更多口舌,“厂家说短时间调不到货,病人又不管,他就想让你给他早点开刀”。
当所有的利益链条被打破,各个环节都出现了裂隙,大到跟台服务、耗材型号,小到由厂商供应的手术期间的盒饭,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位骨科医生说,他的一位亲戚从江苏省来到上海,原本联系了知名专家开展髋关节手术,手术需要一种特殊型号的关节,但因为集采后只有固定型号,医院没法进货,他只能回老家继续等待,看看一年集采到期之后是否有机会可以做。
与特殊型号一同消失的,还有厂家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一个细节是,骨科医生们在手术台上忙碌的时候,没有厂家给订饭了。
没了跟台服务,只好自己动手。一位安徽的骨科医生说,医院发动了不少研究生和实习生在做跟台的事情。
但不是所有的跟台服务都可以自力更生去解决。骨科器械耗材创新不断,尤其是在高负荷的手术之下,只有厂商代表最熟悉那些最新的型号,主刀医生对他们的依赖度很高,几乎无法替代。
尽管就本次集采的脊柱类产品而言,其对于跟台的依赖不及关节。
大医院手术量大、位居大城市,这里往往也是厂商的布局重地,人员和耗材可方便调动,医院就无此便利。
一位有着10年骨科经验的前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医院提供服务,器械物流人力成本是很高的,不仅得准备耗材,还得派人过去。
而如今,骨科已经被厂家视为鸡肋市场,食之无味的干脆舍弃,医院,“是鸡肋,但还能咬一口”。
骨科黄金二十年
某种意义上,年以来的两轮全国性的骨科耗材集采,令骨科在中国的黄金二十年成为过往。
年起,随着国际骨科设备耗材巨头进入中国,国内治疗水平逐渐和国际接轨,骨科手术领域不断升温。行至年前后,行业风口来临。医院纷纷布局骨科手术,医保覆盖渐次推进,患者需求和手术量骤然放大。
脊柱外科医生张正丰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