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约需3分钟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同奋斗,创造高品质生活”。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单位推荐和自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数百项民生工程实践案例,经组委会对案例进行分批初选,推荐一批民生工程入围“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确定“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并在第十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一批初选入围的“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第01—20号),请为您支持的案例投上一票吧!
2.勾选您支持的候选案例后,下拉底部点击“投票”。
3.第一批候选案例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18日23:00。
(注意:严禁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选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候选案例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等机构,组委会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01-20号)
01
“两找一服务”工程
实施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项目概况:
年,吉林省人社厅全面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行动(简称“两找一服务”),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提出新时代的就业服务理念、目标、愿景、举措,构建全新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优化政策、建强平台、深耕服务,向社会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
推进资源整合,搭建公共就业服务新平台。整合现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求职招聘信息系统,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包含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人力资源机构、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融合互动的“吉人在线”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找工作、找人才、智能匹配等功能,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截至11月20日,“吉人在线”服务平台累计为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1.6万条,涉及用工岗位8.4万个,智能系统累计为劳动者匹配岗位信息次,为企业推送人才人次。
创新工作机制,再造公共就业服务新流程。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哪些渠道“找人社”,人社部门如何解决“缺人才”和“想就业”,再造公共就业服务流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通过拨打电话、登录网站或手机小程序,以及各地基层平台窗口发布招聘信息、进行求职登记。平台成立省市县三级指挥中心,依托研发的指挥调度系统,将重点群体和重点企业纳入帮扶程序,以工单形式分配至“两员一师”(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和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针对招工数量较大的企业,采取提级办理的方式,直至集全省之力帮助解决,形成“三级联动、一点需求、多点响应”的工作机制。
聚焦重点群体,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路径。工程实施以来,把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前伸后延、“四路并进”。突破“离校前”“离校后”分割,提前进校园“建清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指导”,拉长就业创业服务触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筛查,逐人联系、帮扶,将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就业困难人员服务范围。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专设“高校毕业生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窗集成办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中心”,开展就业实训和“×N”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通过岗位匹配、见习留用、实现创业等渠道实现就业。
“两找一服务”工程在今年全国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获得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一等奖。
△图为“筑梦青春扬帆起航”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02
社区幸福食堂
实施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委组织部
项目概况:
新疆阿勒泰地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目的,从城市“最小细胞”社区入手,创新推进社区幸福食堂建设,全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健全完善边疆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为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搭建服务新平台。优化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阵地资源,投入多万元,创新打造18个集党群活动、政务服务、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为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把社区幸福食堂建设,作为增强社区功能、增进民生福祉、凝聚民心民意的重要民生工程,采取免费提供场地、配套设施和减免水电费的方式,引入辖区热心公益事业、有餐饮资质和创业意愿的就业创业人员自主经营,建成社区幸福食堂12个,面向全体居民开放。对70岁以上老人,实行两荤两素10元的营养餐标准,以低成本运营做实高品质服务,赢得广大居民群众的连连赞誉。
打造服务新载体。坚持以党建为“圆心”,以服务为“半径”,研究制定《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实施办法》,围绕幸福食堂构建的“15分钟服务圈”,大力推进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的区域党建联建,发动个驻区单位、1.2万名在职党员,成立“党员先锋”“红色送餐”“红色医疗”等多个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针对独居、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体,构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社区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下沉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去年以来,幸福食堂累计提供餐饮服务8万余人次,开展送餐送药、温暖邻里、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政策宣传等微服务、微活动3万余人次。
拓宽服务新路径。坚持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协同推进,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广泛征求群众诉求意愿,以“家”的理念开辟红色影院、休闲健身、图书阅读、群众议事、亲子活动、日间照料、社区商超等30多项功能区域,推出“红色微课堂”“国通语学习”“涉老兴趣班”“主题党日活动套餐”“六点半课堂”等20多个服务项目,持续传递“幸福味道”。积极开展“文化汇演”“全民阅读”“翰墨飘香”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举办首届以“同心共筑中国梦、雪都欢歌向未来”为主题的地区级社区文化活动汇演,来自社区的各族群众登台献艺,网络直播观看人次突破百万,推动各族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幸福食堂的建成和城市“会客厅”的打造,已成为衡量社区生活品质的新名片,大幅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各族群众想来、爱来、还来的美好家园。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恰秀街道红石社区群众在社区幸福食堂就餐,社区人员为居民端上新疆传统美食家常拌面。
03
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实施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人大常委会
项目概况:
“网格化+信息化”是清远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相关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此项工作,充分发挥人大制度功能和优势,在全市持续开展“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突出人大代表网格员、信息员作用,形成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新格局。
全市各级人大以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和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为载体,构建以乡镇中心联络站为一级网格、片区联络站为二级网格、选区(村民小组)为三级网格(部分地方以代表为中心再划分为四级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分级管理的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体系。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均组建了代表网格服务团队,组织人大代表进站、进“网”、进“格”,发挥人大代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选民群众服务,将人大代表联系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群众意见在“格”中提、惠民实事在“格”中办。建立网格化服务联系工作制度、联系群众意见分级处理工作制度、选民群众资料登记制度等,确保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推动“多网合一”“一格多员”,统合基层治理服务力量,人大代表与所驻镇(街)网格的共产党员、村委会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社会乡贤等,组成联合服务团队联系服务群众。近年来,全市各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走访接待群众41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多条,推动解决问题多个。
△清远各级人大探索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图为人大代表、网格员现场征求村民意见建议。
04
朝阳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实施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
项目概况:
坚持价值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强化基本保障,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实施方案,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摸底建账和需求调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出台实施“四进”“五个一”服务、百岁老年人优待服务保障政策,落实老年人补贴津贴和巡视探访制度,全区超过16万老年人享受津贴补贴,2.1万余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享受签约服务,名百岁老年人享受特殊优待服务。二是织密设施网络,深化三级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提供、建设补贴等方式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全区建成运营养老机构81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家、老年餐桌(养老助餐点)个,基本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三是培育养老市场,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拓展社会资本投入渠道,促进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有效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深化公办民营改革,出台养老配套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加大无偿提供设施力度,新增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
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一是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并提供补贴支持。把握“机构养老家庭化、家庭养老标准化”的原则,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驿站入户服务,试点为失能失智等居家老年人开展家庭床位建设及服务,按照统一标准逐户精准确认照护服务方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辅具支持、心理服务、居家安全协助等服务,并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护理技能提升培训。试点基础上,出台实施《朝阳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实施细则(试行)》并全面推广,目前我区已建设完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余张,累计提供服务余人次,累计提供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服务余人次。二是推动医养康养服务相结合。统筹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安宁疗护试点等,首创“驿站内设护理站”模式。通过内设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机构内医疗服务人员数量共计余人,主要对在院老人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合作医疗机构均为本院老人开设绿色通道,年至今共计对在院老年人开展服务10万余人次。探索开展整合照料、失智照护、康复技术服务等试点,试点建立失智照护专区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目前我区已收入认知障碍老人的养老机构共计40余家,共收住1余位认知障碍老人。三是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统筹作用。探索推进街乡区域养老联合体建设,形成三年行动计划,已在21个街乡落地实施。与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工作结合,推进老年宜居环境社区改造、评价体系和标准建设。鼓励机构品牌输出、资源输出,支持老年人异地养老,新增京津冀协同养老床位1余张。
坚持目标导向,促进养老服务优质发展。一是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加强街乡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推广智能居家服务产品与场景应用,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远程健康监护、紧急援助等服务。免费安装“一键呼”智能服务终端5.35万户,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急救、健康、养老等便利服务。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优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与专业院校合作,每年为0余名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公益社会组织和志愿队伍,培育涉老社区社会组织家。三是支持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品牌化。鼓励养老机构品牌连锁经营,培育具有2个以上连锁运营的养老服务组织24家,全区照料中心、驿站连锁化率达75%。通过公建民营、政策补贴等方式,培育形成首开寸草、乐成、龙振、汇晨、爱侬、福寿苑等品牌。强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全区养老机构(照料中心)星级比例达98%。
△朝阳区养老家庭床位适老化改造
05
“城市绿肺”绿地系统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
实施单位:江苏省镇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概况:
镇江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美丽高新建设,一体化打造“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和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
镇江国家高新区注重加强绿地系统顶层规划设计,以改造利用城市住区周边荒地、闲置用地、边角地为重心,以城市绿地风貌塑造为落脚点,联动实施了金牛山公园、东篱春晓绿地广场、扬溧高速西侧绿地广场、春晓路口袋公园等“城市绿肺”项目。现在,金牛山公园已然成为“春赏樱花冬看雪”的亲子游乐网红打卡地,绿地系统建设示范区将老百姓居住的周边重点地段作为重点,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地风貌,坚持把蓝图变为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为高新区居民提供美丽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提升人居环境,镇江国家高新区打造了多个兼顾游憩和防护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广场,采用项目化措施实现“变废为宝”,同时还融入了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绿色低碳等理念,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效果。在实施“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前,住区周边观感较差、影响居民生活休憩的荒地、闲置地,通过系统化实施已蝶变成为一个个靓丽舒适的城市休闲公园、绿地广场,共新增绿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有效辐射周边美的城、东篱春晓、万科都萃雅苑等10余个住宅小区近1.1万户、3万名居民。
地面上看得见的“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建设日新月异,地面下看不见的排水管网建设也正与日俱进,这都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建设方面,镇江高新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近两年的达标区建设,完成了对金山水城3个片区、富润华庭6个片区等集中居住小区每家每户的雨污分流和公里市政管网进行了全面的清淤、分流改造。累计检测并整改完成雨污管网功能性缺陷点个、结构性缺陷点65个、错接混接点处。根据百姓诉求,对三摆渡等面貌较差区域和蔡家圩等建设年代较早的小区,实现了污水的集中收集与有序排放,广泛获百姓点赞和省级推广。在分流改造的同时,注重民生改善,同步开展了路面沥青加铺、河道清理等工作,解决了原先污水乱排、路面破损等问题,不仅让“面子”更靓,也让“里子”更美、更让“底子”更厚。
聚焦主责主业惠民生,镇江国家高新区从细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一体化打造“城市绿肺”绿地系统、高质量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城市,既是服务产业强区的工作措施,更是实施便民惠民的亮点之举,进而形成“1+1﹥2”的民生改善实效,高新区正着力成为美丽宜居的城市标杆。
△金牛山公园包括入口广场、彩虹廊桥、阳光草坪、亲子游乐区、湿地体验区等特色区域,为居民户外活动提供优美、舒适的城市绿地,让市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深深的满足感,同时该项目被纳入省、市示范案例。
06
光大集团茶旅融合帮扶模式
实施单位:光大集团乡村振兴办公室、驻古丈帮扶工作队
项目概况:
光大集团落实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部署,按照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江在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上所强调的“挖掘光大所‘能’,赋能乡村振兴”要求,助力古丈乡村振兴。自定点帮扶古丈以来,光大集团以“茶叶产业化、茶旅特色化”为目标,帮扶当地茶叶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补齐资金、技术、设备、品牌等短板,促进脱贫群众可持续增加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助古丈县以产业振兴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1.提升帮扶效能,助力古丈茶产业提质增效。自年底以来,光大集团累计向古丈县投入帮扶资金余万元,其中0余万元用于支持古丈茶叶产业发展,共支持30多家茶企、合作社新建或扩建加工厂房、购买设备,帮助建成40多条茶叶生产线,助力古丈茶产业实现从刀耕火种、手工炒茶向现代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茶叶迈进,丰富了茶叶品种,提高了茶叶产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截至目前,古丈茶叶产量已由4吨发展到1.1万吨,茶产业产值由4亿元提高到15亿元。
2.多措并举齐发力,让“古丈茶”走出深山。光大集团通过“消费帮扶带动销量,线上平台打开销路,培育‘网红’提升‘带货’能力,品牌赋能增强销售动力”等举措,全面助力提升古丈绿色、生态、有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古丈茶”走出深山,融入现代市场。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作用,使企业资金快速回笼,带动更多脱贫群众稳定提高收入水平。
3.发挥光大所能,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光大集团发挥产融合作优势,利用综合金融和旅游资源,帮助古丈县整合茶叶专业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等优势资源,开发茶旅农家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项目,建设“白叶1号”示范基地、翁草村文旅项目等文旅基地,使茶旅产业在古丈初具规模。光大集团旗下光大银行给古丈茶旅企业普惠金融贷款万元。光大永明人寿为古丈茶企工人捐赠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保障6.26亿元。中青旅控股帮助古丈县启动全域旅游规划,完成“一部手机游古丈”项目,累计阅读浏览量超20万人次。中青旅三个基层党支部与古丈县三个具有文旅特色的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其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新征程中,光大集团党委立足“光大所能”,服务“国之所需”,坚决完成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赋能乡村振兴能力,探索可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将在帮助古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让更多特色帮扶项目持久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光大集团挂职帮扶干部和村民们在古丈茶旅融合项目——青竹山茶园一同采茶
07
兰山“e揽通办”工作模式
实施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政法委员会
项目概况:
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聚焦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党建引领,实施线上和线下“两线”融合、网格化和信息化“两化”互动,深化“平台指令、众人响应”工作机制,打造“e揽通办”工作模式,实现了群众诉求“一次办、网上办”,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一是搭建诉求办理工作平台,实行一体化实体化运行。设立社会治理群众诉求大厅,实行常驻、轮驻和随驻三种模式,设立10个常驻窗口、1个综合窗口、n个随驻窗口,集中全区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目前进驻大厅11个单位49人,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实行“四线工作法”:初次诉求导入“”工作线,对重复诉求导入专班工作线,涉法诉求导入司法办案工作线,重大矛盾纠纷导入联席会议工作线,打造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工作模式。镇级以网格化和信息化为支撑,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力争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二是创新热线办理机制,探索“线上+线下”工作模式。整合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党建信息平台、智慧民调信息系统,与“45”市民服务热线对接,建立集信息采集、纠纷受理、数据集成、智能研判于一体的群众诉求信息平台。区级成立45+兰山首发办公室,设立分流办理、限时督办、舆论监督等7个处置环节;镇级整合各类资源,搭建一站式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对上承接区级平台交办事项,对下办理村社区、网格、业主委员会上报事项,形成了“网上收集研判、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的闭环式工作流程,努力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行“1+N+2”工作机制。“1”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村(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小区、自然村)党支部-楼宇(街巷)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N”即聚焦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公共秩序、卫生服务、居住环境等9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找准症结,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实行专项攻坚集中提升行动。“2”即工作中始终贯穿干部作风和民生建设两个保障,在加大民生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强素质、提效能、促落实”作风整顿活动和区级领导联系镇街道、部门联系村居、机关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四联四促”活动,倡导“严真细实快”的作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兰山区依托信息平台,横向整合资源,纵向贯通区、镇、村、网格,创新构建“平台指令、众人响应”工作机制。
08
萧县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
实施单位:安徽省萧县县委、县政府
项目概况:
强化保障,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萧县成立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一盘棋”统筹把控,构建“县委政府统揽,部门协调配合,乡镇靠前指挥,村级参与落实”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该县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把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作为财政重点保障事项,在足额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金融支持、社会投入。年统筹整合相关涉农涉水项目资金1.1亿元、撬动金融资金1.6亿元、引导社会资金.49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元投入格局逐步建立,项目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创新举措,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萧县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镇村自主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等模式,融合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3.7万亩,萧县土地规模流转面积.85万亩。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自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年以来,共有7家经营主体完成建设面积亩。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实施第三方全过程参与工程质量检测与巡查制度,确保项目工程按时高质量完工。及时筛查和解决工程潜在隐患,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解决。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实施业主负责制、承包租赁、专职管护员网格化管护等模式,鼓励受益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自愿参与,保障工程管护常态化和效益持久化。
强基固本,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年,在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农田灌溉机井摸底排查,共排查灌溉机井眼,其中正常使用机井62眼、废弃机井眼,损毁机井眼已全部修复完成。确保底数明晰,为农田水利精准建设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年以来,新疏浚排水沟渠.63公里,建设排水暗涵和衬砌沟渠67.58公里,建设桥涵闸座,农田灌排功能进一步完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大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小田并大田”改革任务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目标。截至年9月底,该县个村(社区)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9.21万余亩土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农业丰产丰收喜报捷传。
△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农田水利资金,将项目区打造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质、高产农田。
09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
实施单位: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
项目概况:
南头古城是一个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秉持有机更新的理念,南头古城活化改造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城市肌理与原生状态,引入优质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多元业态,打造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意活力的全景博物馆。现已集合文化展览、非遗博览、创意办公、文化创意、精品零售、特色餐饮、休闲餐饮、精品民宿/酒店、长租公寓等九大业态,推动古城生态内循环。
年,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遵循“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项目定位,通过发起系列社区营造行动,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致力于培育社区在地文化创意力量,打造古城生态内循环,为社区文化内容的自生产与发展赋能。通过不断的社区营造实践,让社区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更有温度。自开街运营以来,持续打造系列公共文化活动超百场,如深圳湾艺穗节、音乐生活节、插画艺术节等一系列艺术事件、活动、展览、沙龙等,为古城文化休闲持续宣传造势,形成文化艺术活动矩阵。全年累计接待客流量约万人次,每场活动平均参与人次约人次,为市民游客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旅休闲氛围。
南头古城系列社区营造行动,旨在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脉络,促进业态跨界融合,打造有感召力、影响力、识别度的社区文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模式。强调通过多元参与、持续沟通的形式,增强新老居民、租户、办公人群等对南头古城的认同感、认识度、归属感,缔造多方共同关系,推动多元群体共同参与南头古城持续更新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围绕“为社区真实的议题而生”,南头古城开展了系列社区文化营造行动。
一是以动态的方式打造“理想社区共创展”,并将该展厅营造为新老居民情感联结的新空间;
二是联动古城内外设计师群体力量,发起“小巷点亮计划”与“主街温度计划”,重拾社区老店记忆,提升改造主街的商户温度;
三是发起“古城影像共创计划”,鼓励新老居民参与,共同重拾古城社区文化记忆;
四是发起“社区议题主理人行动”,鼓励古城社区多元角色共商共议,从而建立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步推动古城自发的社区文化营造。
△“奇庙”社区营造行动-共创工作坊
10
江永“乡村文旅促振兴”
实施单位:湖南省江永县委、县政府
项目概况:
江永县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文旅这篇大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让江永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一是坚持规划驱动,全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引领力。江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开放引领,产业强县”的重要动能,对文旅发展做到优先部署、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优先落实“四个优先”。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县情、乡村资源禀赋、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先后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创建规划、乡村文旅产业规划等规划,并坚持各项规划向旅游总规看齐,实行多规合一。
二是坚持品牌拉动,全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影响力。注重打好“女书牌、生态牌、瑶族牌”,打造出勾蓝瑶寨、女书园、上甘棠、千家峒等6个国家A级景区,塑造了“惊世女书,香约江永”的旅游品牌,形成“女书园—上甘棠—勾蓝瑶寨”女性主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一批“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小乡村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注重办好精品节会,重点策划组织女书文化旅游周、盘王节、香柚节、洗泥节等系列节会,让乡村“月月有活动”。先后举办承办省文旅厅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现场会等活动50余场。
注重开发文创精品,打造了女书《八角花开》史诗剧、女书研学游、女性闺蜜游等文旅产品,“瑶味道”“瑶家人”等50余个“乡字号”品牌备受市场青睐。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全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承载力。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先后实施女书园、知青部落、通景公路等文旅项目30余个。仅今年全县安排旅游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27.5亿元。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引导多家企业建强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链条。先后建成了“地球仓”、小木屋等一批特色民宿,培育出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
五是坚持创新推动,全面提升乡村文旅发展竞争力。创新建设理念。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型、五香产业型、三千文化型、休闲度假型”乡村,让乡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百花齐放。
创新运营管理。先后引进国内顶尖景区运营管理团队海南呀诺达、中惠旅参与乡村文旅策划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创新利益联结。大力实施“旅游+互联网”“企业+农村”“电商+农户”工程。
如今,江永开发建成了勾蓝瑶寨、女书生态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区,打造了《八角花开》《洗泥宴》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江永女性文化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江永县勾蓝瑶寨民俗表演。
11
“民情五步工作法”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实施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大常委会
项目概况:
宝塔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出“民情五步工作法”,以“五项制度”确保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宝塔高质量发展。
一是畅通渠道“说事”,做到倾听民声。通过建立区乡人大代表轮值“坐班”制度,让区乡人大代表挂牌上岗、亮明身份,轮值坐班、接待群众,征集民意、了解民情,将群众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本级党委、人大主席团、政府研究解决办法,向市区争取支持,实现了民声“回音壁”的目标。
二是精心组织“理事”,做到体察民情。通过建立人大代表履职评价制度,创新提出“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代表履职制度,将人大代表协调解决百姓实际需求的“理事”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来综合评价代表履职成效,以制度激励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行法定职责,从而调动代表履职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民情“流水线”的目标。
三是落实责任“办事”,做到排解民忧。通过建立代表议案建议盯办制度,修订完善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办理办法,明确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工委包抓督办建议意见,人大街道工委、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代表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