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情绪抑郁就是得了抑郁症结果可能和你
TUhjnbcbe - 2023/10/29 16:47:00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91002/7508108.html
导语: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中学生为13.76%。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以下是一个资深老师讲述的自己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总结:又收到班主任老师发到任课教师群的学生情况说明,这已经是疫情“网课”期间班里的第三个孩子了。这个学生在学校属于很听话乖巧的女生,偏文科,语文英语很好。但居家学习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却爆发了情绪问题,甚至在半个月后,改了头像和昵称,退出了学校班级群,考虑休学处理。作为高中教师,近几年来可以明显感受到,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学生休学甚至退学的重要导火索,并逐年递增,甚至演变成群体性抑郁症而导致全班厌学的严重情况。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时代更好了,学习环境更优越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动不动就抑郁症了呢?社会更重视教育了,孩子们获得的资源和信息更广泛了,怎么生活反倒没意义了呢?在这里,我通过一些身边的案例,给家长和孩子们分享一些缓解抑郁情绪,正确应对抑郁症的方法。分清楚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关于“抑郁”,首先要能够分清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而广,所以他们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将网上或者身边朋友出现的症状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放大简单的情绪问题,这使当前很多青少年出现的“假性抑郁症”。去年,办公室里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韩老师却意外“老马失蹄”了。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时,班里两个学生突然出现了抑郁症状,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初中学习优异名列前茅的孩子,无法适应高中的快节奏学习生活,无法接受住宿制带来的时间上的约束等等,各种问题在期中考试后爆发出来,这两位学生开始频频出现问题了。比如自我放弃,其中一位学生经常在办公室向韩老师哭诉,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根本不适合学习了”,对自我的认知降到了极低,不断否定自己。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韩老师本着让学生多在群体中生活,不要过分自闭,慢慢适应环境的好意,建议家长将孩子送回学校。而这却引发了班级“群体性的”抑郁情绪爆发——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感染”了厌学的不良情绪,逃避返校的阶段性检测考试,在课堂上多次出现消沉、不配合老师的情况,这样的发展让经验老道的韩老师也束手无策。为什么两位同学的抑郁会带来全班性的厌学呢?这便是群体心理学中常说的“暗示”与“投射效应”了。这就像很多人身体不舒服会去网上查症状,结果越查越觉得自己“命不久矣”,而出现了各种假性病症一样。相比之下,由于孩子们自我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更容易受到群体性的影响,认为自己的某种情绪也符合抑郁症的病症特点,而将自己代入患病状态。因此,辨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家长和孩子们首先应该了解的。那么什么是“抑郁情绪”呢?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人人均可出现,情绪本身作为调节和释放的出口,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情绪的特点,就是易变的,取决于当下的主观体验。而抑郁症不同,这是一种病理上的抑郁障碍,往往没有起因、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了对客观事物的应激能力。无微不至的陪伴换来了抑郁的孩子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抑郁症总是出现在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身上呢?和林(化名)是我的一位学生,同样乖巧可爱,总喜欢找我说一些同学间发生的故事,与朋友相处愉快,每天看上去总是笑嘻嘻的。但在高一上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突然有学生跑来找我,说和林将自己反锁在宿舍里,嚎啕大哭,同学们怎么敲门都不开。我赶紧跑去宿舍,并联系家长。但即便家长赶来在门外劝慰,和林还是不肯开门,最后由物业师傅拆开窗户,才打开宿舍门。家长进去安慰许久才带着和林出来,孩子出来后做了一件让在场老师们都很心疼泪目的事情——她向老师们鞠躬说:对不起老师,给老师们添麻烦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不是不想开门,但我当时动不了。之后孩子往返学校多次,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学习活动,最后确诊抑郁症办理了休学,看病调整。这无疑是一位很懂事的孩子了,家长在此之后也多次接触沟通,父母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家庭很和睦,对孩子的培养也是鼓励教育为主,并没有逼迫孩子,强压孩子的事情。那为什么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出现抑郁症呢?事实上,正是这样有点早熟、心里挂念父母期望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业成绩不佳时走向极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很看重陪伴的力量,强调在身边,而忽视陪伴效果,诚然陪伴很重要,如何陪伴其实更重要。作为家长,什么样的陪伴才能有效避免孩子“误入”抑郁症?接下来我们分享几个陪伴小技巧。陪伴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们从来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为什么孩子还会抑郁呢?一些家长早出晚归,每天辛苦的为家庭劳作,晚上回来还要检查作业、嘘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所以一旦成绩不好,孩子们会非常自责。假如这是一个心事重的孩子,家长又疏于交流,就无法将这种压力情绪释放开,长期以往,即便是家长从来不主动提及要求,孩子们的自责心态也会压垮他们。其实说不出口的压力更难受。1.家长理性陪伴陪伴需要理性。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陪伴,但陪伴一旦变了味,就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比如,学历高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时会着急,不自觉的会把这种情绪带给孩子,这样会产生一种“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又让父母失望了”的负罪感。这样的陪伴非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很有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我们在陪伴时多一些耐心,少一点苛责;多一分鼓励,少一点批评,人人都需要支持与肯定,把这种正能量多多的带给孩子吧!2.让孩子学会不要压抑消极情绪世界上没有压不坏的气球,也没有无法释放的青春。考试不好、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回家大哭一场总比闷在心里强。负面情绪需要释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懂的道理,我们要让孩子不要积累负面情绪,把它释放出来,经常找孩子谈谈心,多问问班主任最近的情况,都可以及时发现苗头。让孩子的心头充满青春的美好,抑郁情绪就会远离他。3.正视每个人的差异性,发现自己的发光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看似简单的任务,某次数学测试,平均分是80分,或许60分已经是他的最大能力了,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打击他,扪心自问,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吗?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孩子琴棋书画,有的孩子门门第一,但更多的是非常平庸的孩子,相貌平平,内向木讷,成绩普通,毫无特点可言,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咱们一定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牵强附会,也要让他找到自信,一旦有了自信心,抑郁的状态绝对不会变得严重。最后提醒,我们要注意抑郁情绪≠抑郁症!如果事态严重,我们要积极检查确诊,积极治疗,抑郁症需要医学干预,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切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绪抑郁就是得了抑郁症结果可能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