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万,如今心血管疾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搭上了这一趟列车,熬夜、饮食不规律、心理压力大等因素都成为了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但其实,在童年时期,一些因素已经在悄无声息的对身体产生影响。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结果显示童年时期遭遇逆境的儿童,成长至16-38岁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该研究收集了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在丹麦出生的所有儿童的登记数据,这些儿童在当地居住到16岁,并且没有诊断出先心病或心血管疾病,最终有人的数据被纳入分析。
研究团队从12个不同的逆境信息着手,大致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物质匮乏、家庭成员重病/死亡以及家庭动荡。物质匮乏包括家庭贫困和父母长期失业;家庭成员的重病和死亡,包括其父母及兄弟姐妹;家庭动荡包括了寄养安置、父母酗酒和吸*、父母及兄弟姐妹的精神疾病、与母亲分离等。
根据以上维度,研究团队将逆境信息分为五组,分别为低逆境组、早期生活物质匮乏组、持续物质匮乏组、家人重病/死亡组和高逆境组(高逆境组中的逆境信息包括了所有三个维度的高度暴露,特别是家庭动荡,青春期几乎每年都经历一次)。
在这些儿童16岁之后,研究团队平均对其随访了10.8年,在这段期间内,有人患上了心血管疾病,人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人发展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诊断是急性心肌梗死(48%)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24%);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脑梗塞(25%)和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9%)。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女性在30岁之后趋于稳定;在所有年龄段中,缺血性心脏病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25岁之后;脑血管疾病中,25至35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高,此后,男性发病率超过女性。
与低逆境组相比,其他分组中的心血管疾病累积人数均较高,高逆境组累积人数最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方面,家庭成员重病/死亡组和高逆境组显著的增高,男女发生率相似,而早年物质匮乏和持续物质匮乏带来的风险仅是轻微增加。
该研究证实:童年遭受逆境较少的人群,在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童年时期遭受的逆境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
这项研究其实参考的维度并不全面,很多在家庭环境中的其他逆境未被考虑在其中,例如父母的忽视或者虐待,这些很有可能会存在于高逆境组的成员中,研究团队可能也低估了一些不幸事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许多社会性问题未被记录,也就无法在研究中心得到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