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士”
记得1988年,冰心曾针对当时提出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提出了“无士则如何?”冰心得出结论是无士不兴,无士不昌。“士”
这个名词,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总称。士就是知识,文化,科学,教育,就是知识分子。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一个无士的民族是不能发展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夏周时期,只是当时不叫“知识分子”(“士”)而已。在那个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使脑力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可能,如专职从事图腾祭祀、巫术占卜,成为最初的“知识分子”。以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一大批信奉“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奔走呼号,著书立说,极力宣传和推行自己的*治主张与治国之道,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百家争鸣”,孔子就是代表了那个时期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后,每个朝代几乎都有“批判专制统治、黑暗现实”的一群,如明代晚期的东林*人,“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裁量人物”,他们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治集团。什么是知识分子?首先,知识分子肯定是有知识的人,但是,有知识的人却又并不就是知识分子。人们眼中的工程师、医生和律师都具备了专业知识,可是,假如他们的全部兴趣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们这些人还谈不上是知识分子。按照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理论,能够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他们还必须对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情表达出超出自己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之上的关怀。知识分子一般被称为是“社会的良心”,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又在全社会努力推动这些基本价值的实现。
王瑶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
,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如今是有知识,无“分子”。一个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拥有知识的人。他更应是一个思想者、批判者、书写者和启蒙主义者。他首先应是一个直立的大写的人,具备陈寅恪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力量和思想态势。任何思想、主义、学说、法规和宣传,在他的精神视野中无不受到批判的审视和价值重估。不人云亦云,不能不经独立思考地接受外在强加的一切;他无视一切思想与言论的禁忌和禁区;他怀疑一切。不应是体制和权力阶层的帮忙者和帮闲者,他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相反,他见证着这世界仍存在着痛苦和压迫,存在着丑恶和不公;他对世界上一切弱者、被剥夺者、受侮辱与损害者保留最大的同情和悲悯。他反抗一切隐蔽的和公开的压力与操纵,他怀疑一切体制、权力及其施展的妖术,并努力戳穿一切美丽的谎言和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他不应隶属于任何地方、团体、*派、阶层,不应去扮演别人希望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喉舌”、“传声筒”或“驯服的工具”,应该因独立而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使当权者不安而恐惧;他不应是既得利益的受惠者,他拒绝并蔑视一切精神与物质的行贿和受贿;他洞见人类的历史与现在,而他的理想是一个更美好、更文明、更公平、更合乎人性的未来。在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倡导的“士”却基本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条件,250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个传统也一直没有断裂,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传承关系。在行为模式上,孔子的传统与西方近代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差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持的“治国平天下”理念是一切知识、理论的最终出路,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具有现实的意义,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要影响社会的运行,参与社会的实践,而且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还坚持了“修身齐家”的基本道德要求。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优良传统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些被人不齿的知识分子就在于抛弃了中国知识分子2500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在金钱面前成了个人私利和某些利益集团的俘虏,背叛了“社会的良心”。
他们自降身价,为名为利而摧眉折腰。他们做学问唯上唯书不唯实,做出的报告、成果自得其乐,却让民众生厌生烦。还有一批奴才整日为那些门面工程、形象工程、*绩工程做研究、做论证,揣摩领导意图,代之以科学的语言、规范的标准,把民众生怨生恨的项目,打扮得生彩生色。还有相当一些人为了谋钱谋利,弄虚作假,不惜以身试法。更有一些已经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了。这些人虽有知识,却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没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不能自觉关注公共事务,关怀人类命运,担当社会良知。尽管他们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也没有资格袭取“知识分子”
的称号。那些“纵做*也幸福”
,“含泪劝说”
者,他们只会舞文弄墨,摇唇鼓舌,制造太虚幻境。充当权势者吹鼓手,成为帮闲食客,混口饭吃,或是帮闲*客,捞取往上爬的*治资本。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云:“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世人都称孟尝君能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来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难道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同样,一个国家如果得到的只是鸡鸣狗盗之士,国家也兴盛不起来。一个“士”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士”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