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疫情暴发至今,部分带有煽动焦虑、影响判断以及迎合人性跟风心态等特点的谣言被反复炒作。诸如“盐水漱口可防新型冠状病*”“双*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XX城市限时封城”等等。谣言的存在,轻则影响个人的行为路径,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谣言的和危害
“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在*烦忧,谣言远闻”,谣言一词古之已有,既有既有歌谣、颂赞之意,又有诋毁、诽谤之意。
传播学上,谣言指的是某些人(或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
古人在应用中,不乏“大楚兴,陈胜王”这种王朝更替的“大谣”,也多有“曾参杀人”、“三人成虎”等那种市井小民恶作剧式的“小谣”。
及至当下,利用谣言发起的网络暴力也层出不穷。谣言传播遵循“弱传播”理论,“好事者”只要方法得当,渲染个三言两语,不分场合空间,便可以让攻击目标陷入舆论风暴,并被“高举大旗制裁异派”“人肉搜索公布隐私”“聚众实行现实恐吓”等手段打击甚至摧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诸如“迈克杰克逊娈童案”“潘粤明酗酒家暴说”“刘亦菲变性传闻”等,且都对当事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谣言传播的原因和特点
此前,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学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恶作剧,无论是无心之失还是恶意策划,其传播速度都比真实新闻来得更快。
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真实新闻更容易让人产生如悲伤、欢乐和信任类的感受,相较而下虚假信息大多会引发如恐惧、厌恶和惊奇的情绪反应,但人类似乎更容易被类情绪冲昏头脑,并希望引发其他人同样的情绪,因此即使传播假消息的人粉丝数和活跃度更少、甚至没有通过账号认证,假消息依然传播得更快更远。
一般而言,谣言存在着传播速度快、传播覆盖面广、传播目的性复杂、造谣成本低等等特点。
三、谣言的传播方式
谣言传播一般有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四种。
链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如*盖假降时向曹操抱怨“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
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传到一定数量的人群的传播模式。如刘邦“斩蛇起义”,并对追随者暗示自己乃“赤帝子”的故事。
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这些近期爆火的“汪小菲大S口水战”中,可见端倪。
漩涡型复式传播是指融口头传播、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于一体的传播模式,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能为谣言的传播积累更大的能量,造成的破坏性往往较大。
四、网络技术对谣言的助推作用
在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谣言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
相关研究表示,如虚假账号和虚假评论,可以引导传播内容产生偏向虚假的趋势。
此外,“个性化推荐”的机制,也间接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当你搜索某个“谣言”后,后续平台会给你推荐一系列“真伪待证”的消息,把你拉入一个充斥着假新闻的兔子洞。面对海量信息,不明真相的你便可能开始在心里打鼓,“万一这要是真的呢?”,这种促使人产生“回声壁效应”的机制,也是“个性化推荐“等技术混淆真相的致命缺陷。
五、谣言常见的包装手段
如果说标题修辞是形式,那么谣言关涉的议题及其建构策略则是将谣言进行有效包装的重要手段。
在议题倾向上,在国内由于监管原因,*事和财经类谣言占比重较少,而九成左右的谣言议题,集中在科学常识、社会时*和明星八卦相关版块。
在叙事结构上,“标题+现身说法+专家佐证+首尾呼应加强语气”的程序化结构,成为了爆款谣言的不二之选。
在议题建构上,参考年中央网信办通报的谣言典型案例,不难看出,超50%的谣言,依托于具有人物、情节和矛盾点的故事来传播。这一类型包括“福州一阳性男子被吊车吊起转移”“郑州一女子被碎尸从楼上扔下”“郑州富士康员工因疫情管控起冲突,把工作人员杀死”等。
还有些造谣者,熟谙“借势之道”,通过扯明星、蹭热点产生舆论叠加效应;此外,移花接木也是惯用技法,将真实出现过的文本、图片、视频,换上造谣者精心设计的文字说明和字幕,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促使传播受众成为信息接受者,进而随手转发。
谣言也非绝对的有意为之,《人类简史》就提出过,“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沟通,谣言就存在着滋长的空间。当下被青年人所嫌弃的“爹味十足“,恰恰佐证了,一些谣言成为“社交货币”,通过社会分享体系,被用于彰显传播者的存在感和见闻广博。
六、如何有效应对谣言
从长远角度看,有效应对谣言,有关部门和组织还需要打好“及时披露信息”“权威发声助力”“加强科普宣传”“加大惩处力度”“技术支持辟谣工作”的组合拳。
第一点是培养权威的信息发声阵地。之于*府组织,必然是增强社会的透明度,建立起信息及时披露的机制,强化自身的公信力建设。之于媒体,应用专业眼光去调查研究、辨析真伪、严格把关,再利用其资源和专业优势,深入调查、跟踪报道,真正起到“辟谣”的作用。毕竟,信息的高地,你不去抢占,别人就容易煽风点火。
第二点是加强公众的科学人文素养。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长久而言,这就避免了乡绅垄断信息的解释权,为后续破封建迷信扫清了一大障碍。而当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病*,除了纠结涉核酸点、疫苗等等信息,大众也应把部分注意力放在如何科学应对上。系统性地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辨别基础性的谣言。
第三点是真正借助技术的手段。据中科闻歌相关专家介绍,当前基于AI+大数据自动生成和传播的多模态有害内容,主要由算法发布,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识别难度大。如果按照“老经验”“老办法”,人工去求真辨伪,或者追根溯源,无疑是跟不上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借助国外的如“Meltwater”,国内的如“闻海大数据平台”“红旗融媒体平台”等第三方平台,挖掘海量的数据,依靠AI分析组件,找出谣言源头、涉谣人物和区域、传播轨迹等,并及时进行查证取证,最终辅助相关决策指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各大内容分发平台,也应该成立辟谣专区,或是从传播源头着手,给谣言信息打上专属辟谣水印。
“历史从无正义,胜利者得到全部”,平心而论,谣言并非完全无可取之处,否则一些历史的进程大概率会被推后。人类是极少数可以进行“想象”的动物,都言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当下阶段,谣言一如火药,用星星之火,即可裹挟大多数人的情绪,让城堡中的人建设的堡垒形同虚设,让多数派乐在其中地肆意传播,让摇摆者不明真相地盲目参与。所以,究竟是谣言控制了人类,还是人类选择了谣言,我们都不可知,唯有明晰它的破坏力,谨慎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