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了!出伏了!
加长版“三伏天”正式谢幕,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终于过去!
不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更要注意
8月20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
这些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
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暑去凉来,秋意渐起。
夏秋交替需要注意哪些?
应该如何养生?
快来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末伏结束,聊聊秋燥那些事儿
8月19日是末伏的最后一天,秋季即将到来,气候干燥易伤肺,有些人还容易出现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秘结等症状,预防秋燥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01:07出伏后的四防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可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出伏后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所谓的“秋乏”。这是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这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保证充分睡眠,早睡早起,可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适时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最佳睡眠时间:婴儿(0-2岁):11-14小时
儿童(3-13岁):10-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
青年人(18-25岁):7-9小时
成年人(26-64岁):7-9小时
老年人(65岁以上):7-8小时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得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很多!
湿闷热天气渐行渐远,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注意调整增减衣物,预防感冒、颈椎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作。因此,要记得通风开窗,注意保暖,不可贪凉。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早晚温差大,会导致人体血压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专家提醒,当人血压升高时,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从出伏后到秋分用这个方法,对于阶段性的、季节性血压问题是很好的。
出伏养生滋补八个误区
1、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5、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6、不能重“进”轻“出”
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