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傲娇,神医扁鹊的“病有六不治”,堪称最早医患关系条例
医生和患者是一种对应关系,自从这个世界有了病人,也就有了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所以,医生与患者之间就是一种从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
平心而论,医生是极难当的。首先,生命是一个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存在形式,人类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步。作为与败坏人的生命健康的疾病斗争的医学,只要关于生命的所有谜题没有全部揭开,这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尽管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医生,其中也有许多医术高超、技艺不凡的佼佼者,但从来没有人可以做到包治百病、起死回生,与病魔和死神站在真正意义的对立面。
其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好生而恶死,却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特别是对于有高级思维、复杂情感的人类,死亡是一个特别沉重的课题。当病患本人面临死亡,或者病患的亲属目睹死亡之后,这种伤痛和悲愤往往会“移情”给在与死神搏斗中处于前沿火线,且负有重要责任的医生。因为,不管是人们长久以来的形成的心理惯性也罢,还是人们的殷切愿望也罢,从来都认为医生就是万能的。
最后,就是医生常常处于各种利益纷争的纠缠之中。医生面对的患者及其家属是人,而医生本身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各种欲望、情绪和利益诉求。在医患关系的领域,生与死并不简单是一个哲学、生物学乃至医学命题,而是延展到了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种种学术领域。一些不良医生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谋财、谋人、谋命的,一些病患亲属为宣泄情感、谋取钱财等动机而辱医、害医、伤医的,这种种表现让医患关系不再单纯和清净,特别处于医患关系对应位置的医生,常常被推到矛盾纠纷的火力密集点和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上。
医患关系从古就有,医患矛盾也是古来有之。所以,从很早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和建立一些用于规范、调整医患关系的社会规则,其初衷也是为了让医生更好地从事职业,让病患更方便地保健医疗。医患关系是一个世界性、跨学科的领域,而全世界最早对医患关系提出明确规则的,恐怕应该是中国。
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在轩辕*帝的部落里有一个医术高明、神乎其技的医生,他名叫扁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渤海有个姓秦名越人的医生,他的艺术非常高超,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仰,就借用了上古轩辕时期的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这种借名而称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的情形,例如赞颂一个人交游广阔、乐善好施,就称之为“小孟尝”,说一个人足智多谋就称之为“赛诸葛”,等等。
因为真实的扁鹊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迹并不确定和清晰,但“扁鹊二代”的秦越人却是历史真实存在,且有史实可考的人物,所以除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被称为扁鹊外,其余出现的如“赛扁鹊”、“小扁鹊”等,应该均指秦越人而非扁鹊本人。后世也有将名医、神医尊称为“小卢医”、“赛卢医”的,例如戏曲《十五贯》里,就有一个“赛卢医”。这里的“卢医”则指的是秦越人,因为秦越人的号就叫卢医。也有一说,秦越人是卢国人,所以“卢医”一词是“卢国之医”的简称。可见不论当时和后世,对于秦越人的医学造诣是非常推崇的。
秦越人也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提出医患关系论述的第一人。在史学巨著《史记》中,司马迁就曾经专门列出篇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列传。在帝王将相唱主角的中国传统史学世界,为医生这样一个职业列传是一个特例,由此也可以推知被列传的医生医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
《史记》中的这个篇目就叫《扁鹊仓公列传》。据列传中记载,扁鹊(实际应该是指秦越人)创造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和诊疗学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而且他一生的经历动荡而传奇,使得他作为“神医”的一生被蒙上了一层奇幻而神秘的色彩。
《扁鹊仓公列传》还特别记述了他的“六不治”原则。“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按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在医生的眼里唯有病人,没有性别、贫富、贵贱、智愚、贤与不肖的差别,只要是病人,救治就是了,哪里来的这么多道道!但扁鹊似乎就不这么想,他意外地提出了“六不治”原则,但凡违反了这六项原则,即便是有“医者仁术”“医者父母心”的职业伦理,即便是药到病除、手到擒来,扁鹊似乎也认为当医生的就不该略施援手。按照常规思维来看,“六不治”原则是不是显得骄矜、傲娇,甚至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看到这里,是不是不由让人想起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那个怪诞不经、荒唐执拗的“蝶谷医仙”胡青牛?
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扁鹊提出的“六不治”不但是在维护医生这个职业的从业尊严,也是替病人考虑周全,更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表面的不近人情,其实是抓住了医疗职业的核心;表面的苛刻严厉,实质上是为了寻求最佳医患关系和最佳治疗效果。
“六不治”的第一类人就是那种过于任性、矫情、蛮横的人。医生治病,讲求的是望闻问切,准确诊断;药石针砭,对症下药;外敷内服,按量定时,不可疏忽。倘若对方蛮不讲理,无法沟通,请问医生又该如何诊断,如何施治,如何让对方谨遵医嘱、配合治疗?
第二类人就是那种惜财如命,甚至对钱财的爱惜、吝啬大于健康和生命的人。虽说当医生的不该小题大做、小病大治,浪费病人的钱财,让病人耗费不该有的冤枉钱,但最起码的诊治费、医药费、营养费得有吧。倘若一个人过于吝啬,铁公鸡一毛不拔,舍不得给自己投资一分一毫,总不能让医生自己自掏腰包,赔本赚吆喝吧!
第三类人就是对食物、衣服、药物过于挑剔的人。对于一个良医来说,唯一的目标就是祛除疾病、还人健康,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药物配方的时候,一切都需要服从病情需要和医学规律。假如一个病人挑三拣四,一切要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那医生又怎么样保证可以做出最恰当的医治选择?“良药苦口利于病”,而苦味又恰好是多数人不喜欢的味道,但世间美味却又能治病的东西少之又少。
第四、五类人就是那种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生命已经垂危,生机即将枯竭的人。俗话说“医生能治病但不能治命”,医生是人不是神,力尽所能、穷尽心力之后,剩下的就要看病人的气运和造化了,死亡是生物不能阻挡的铁律,那种起死回生,从死神手里夺命的事情毕竟是概率极小的奇迹。从医学的角度讲,一个人过于衰弱,不但泄泻清排等方法不可用,就连进补都是不能的,这就是所谓的“虚不堪伐”“虚不受补”。
第六类就是宁可相信迷信、巫术,也不愿意相信科学和医学的人。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一个人心里抗拒科学、医学、医生,那么即便是非常对症的治疗手段,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吃药不忌口,坏了良医手”,抗拒就意味着不服从,病人从心底里不信服、不尊重,也就意味着各种方法、手段、禁忌的不执行。病人信不过医生、医学和科学,医生也当然怕坏了自己的名头。
如果仔细分析了扁鹊的“六不治”,就会发现这里隐含着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互信、互助、互通的和谐关系的伟大智慧。任何一次成功的医疗行为,从来不是单向的,都是一个医患双方良性互动、深层沟通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中医领域,是非常强调“天人合一”“心病心医”的思想的,对于医疗过程及医疗效果,传统中医不但强调医生的医德、医术,更强调病人的配合和主观能动性。
中医领域又有一句名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一个好医生不但要治得了疾病,更要懂得调理病人的心态、行为,将一个人作为完整的生命整体来对待。从这个角度说,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六不治”原则,对于今天的医生患者而言,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