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里的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白班,李长洁(左)和大家都在来回穿梭忙碌编者按
昨天是第个国际护士节。截至年底,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14.2万人,较年底增加5.2%,医院医护比达到1:1.34。北京护士队伍不断壮大,护理事业长足发展,为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康复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胶着状态,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已经投入医院的一位护士李长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投入运营12天来“舱”里感人的战疫故事。
面对这一波来势汹汹的疫情,北京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已经提医院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5月1日,北京宣布正医院。首批进驻的有40名医护人员,医院的副护士长李长洁正是其中之一。
4月底,医院向各科室下发通知,按照自愿原则,要征集一批医护人员进驻小汤山。在护理部群里看到消息,李长洁当即回复了3个字“我参加”。年,李长洁在小汤山奋战过一个月,“我对这儿的工作相对熟悉,而且我是一名有12年*龄的老*员,我也参加过抗击非典,我就应该第一批来参加救治”。对于这种挺身而出,似乎已成为她“下意识”的举动。
“开舱”首日凌晨
迎来第一批感染者
抗击疫情的速度从来都是刻不容缓:4月29日23点40分,所有报名的医护人员连夜集结,前往距离小汤山半小时车程的医护人员专用酒店入驻;4月30日早上8点,医院开展应急演练、再培训;5月1日,医院正式“开舱”。经验老到的李长洁担任护理组的小组长,组内共6人,一同负责3号楼的感染者收治、护理工作。3号楼共有3层,每层可收治46名感染者。
5月1日凌晨3点,医院被护士站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马上有一批病人要转过来,请做好收治工作。”当晚,除了李长洁,还有张知达、张莹、杜凤倩、*美静、孙琪,共6名护士在岗值守,接到指挥部的信息,大家迅速切换状态、密切配合,熟练地穿好防护服,准备好血压计、血氧仪、体温表、人员信息登记单、消*喷壶。
半小时后,救护车准时到达指定落客点。核对车号、与救护车转运人员交接、核对信息、签字确认、打开车门让感染者下车、再次核对信息、发放“温馨提示”……一连串程序早已提前演练多次,实施起来有条不紊。
感染者下了车,要把感染者送到隔离区相应的房间。一名护士负责在前面引导,感染者走在中间,后面还有一名护士拿着装有含氯消*液的喷壶,将感染者走过的路线仔细喷洒消*,感染者与护士之间前后至少间隔1米。此外,护士还要嘱咐若干注意事项,包括如何佩戴口罩、做好防护等等,如果有需要,可以拨打“温馨提示”上的电话找医护人员帮忙。
当晚,因为转来的感染者比较多,护士长王馨迅速启动备班,又加派6名医护人员加入接收工作。大家整整忙碌了一宿,陆陆续续收了十余名感染者。
“有没有随行人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有没有随行人员?”“有没有随行人员?”“有没有随行人员?”每次接感染者时,这是李长洁问得最多、喊得最响的一句话,因为重要的事情必须说三遍。
5月3日李长洁值班时,一下子来了好几辆救护车,送来了多名感染者。按照流程,她扯着嗓门问大家有无随行人员。“有没有夫妻、有没有一块儿来的朋友?”问了好几遍,见无人应答,李长洁只好按性别区分,随机给大家分房。
刚分好房间办好入住,一位男士给护士站打来“我媳妇也要来,在后面的救护车,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我能跟她住一间吗?”前期,这位男士已经安排在了一层的房间内,与另外一名男士同住。而此时,一层刚好住满,没有空房间了。“我们直接请示指挥部,希望能启动二层,把这对夫妻协调到二层的房间里去。指挥部马上就同意了。换房间的时候,他谢了我整整一路。”说到这儿,李长洁自己也笑了。
护士站电话一分钟接一个
如今,李长洁已经在医院工作了12天。舱里的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白班的6个小时,很少有能闲下来的时候,基本大家都在舱里来回穿梭忙碌。除了不定时接收感染者、做面诊、每天两次上门监测生命体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