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上海正着力打造
“为人群服务”社区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昨天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未来”新年论坛作了主题演讲。
“对新冠病*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就是为地方性流行做准备”
在张文宏看来,每一个大流行的传染病都有一个大暴发的过程,然后逐渐进入到地方性流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是以发病率进入恒定的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作为标志。
“中国今天正处于新冠病*感染大流行的高峰,有些地方高峰刚过,有些地方高峰刚刚到来,最终都要转化进入地方性流行。对新冠病*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就是为地方性流行做准备,也确认了这一流行性疾病,它的流行率会逐次下降。”张文宏说。
最近为什么常常出现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对新冠病*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发生感染,我们的服务对象必须跨越个体到人群。”张文宏说,“为人群服务”这一理念,强调的不是医生的个人能力,而是整个医疗管理和医疗资源重配的问题。
张文宏介绍,新加坡的疫苗接种在新冠病*德尔塔变异株时期基本完成,在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一波中感染人数虽然更多,但死亡人数并不多,整体病死率达到非常低的水平,在接种疫苗人群中只有0.02%。奥密克戎的第一波在新加坡受到压制,过了四五个月后,第二波起来再被压制,然后是第三波,每一波都得到有效压制,同时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使得整体病死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这意味着对于奥密克戎这样大范围感染的疾病,我们在医疗管理、医疗资源分布方面,具有极大的可探索空间。”张文宏说,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他经常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
上海正着力打造“为人群服务”,名专家下沉到16个区进行指导和培训,就是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病人能够进行早治疗。张文宏说,“我们要迅速在社区建立一整套医疗诊疗体系,要保证资源能够抵达现场,治疗向前端进行转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战胜奥密克戎对我们第一波的攻击。”
“绝不是买台CT就能解决问题的
需要完整的医疗管理系统”
张文宏说,医院排队六七个小时拍CT,看到有肺炎再用药,可能错过最佳的*金时间。在他看来,通过强化社区卫生应对能力,匹配相应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就有可能应对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
不仅仅是新冠,这套方案将来同样适用于对慢性病的管理,包括糖尿病、病*性肝炎、结核病、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早期干预。“如果没有强大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但这绝不是买台CT就能解决问题的,而需要一套完整的医疗管理系统。”
张文宏说:“将来有可能继续出现数波的新冠流行,具体什么时间不清楚,但我们对于大流行的管控,一定是不断追求确定性的过程。除了医疗资源,我们的科技资源,还有一系列社区管理都要跟上,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医院
居民们需要怎样的救治和服务?
目前,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工作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在“防重症、保健康”的目标下,上海市卫健委透露,去年12月19日以来,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热诊疗已完成第一轮扩容,社区发热诊疗占比保持在全市50%以上。
看病
会诊
“该患者目前体温仍有38.2℃,氧饱和度维持在90至93%,有少量咳嗽、咳痰,两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考虑该患者为高龄老人,反复发热3天,氧饱和度低于93,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等,结合刚才的视频查房,我们专家组讨论后,建议该患者的治疗还需要……”
这是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区医护医院新冠救治专家团队间开展了一场在线查房。
从去年12月31日至今,这样的视频查房已持续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团队间定期进行。
输液
为缓解二、医院新冠感染者救治压力,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作用,12月30日,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淞滨路号开设第一批20张输液位,首日即接待44名患者的转诊输液。
随着输液需求不断增长,元旦假日里,这里又加快部署输液室扩容工作,将输液位扩充至40张,1月3日在新装修完毕的中心同济路号又增设40张输液位,开设至今,日最高接待量人次,累计接待输液人次,其中上级医疗机构输液占九成。
氧疗
除了常规的补液,氧疗是居民们的另一重要需求。
在*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中心悄然变身——医护们前移了精准测压和智慧血糖服务,在一楼特地辟出了大房间增设20个氧疗输液位;二楼人流相对较少的走廊通道内也新增10个氧疗输液位。
中心主任金迎告诉记者,氧疗区主要针对感染病*导致氧饱和度低于93、伴有胸闷气促的缺氧患者所设,“吸氧后再复查氧饱和度,如果持续低且不能缓解,我们会及时联系医院。”
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的氧疗区,也有不少老人正在边输液边进行氧疗服务。“我在这里吸氧三四次了,吸氧后确实身体舒服了不少。”正在吸氧的邱老先生告诉记者。据了解,邱老先生年龄较高,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在被感染后引发了肺炎,出现了胸闷、气短等症状,需要给予其吸氧治疗。
住院:“社区病床+家庭病床”
时逢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关键阶段,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普陀区域医联体框架下迅速组建“利群-万里联合病房”,开放床位90张,按“应收尽收、能收尽收”原则全力打通住院患者绿色通道。
浦东新区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力满足患者住院需求同时,对阳性感染者根据病情给予建立家庭病床服务,提供上门输液等服务,目前在建床老年阳性感染者近百人,进一步缓解住院床位的紧张。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元旦以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累计收治新冠感染者已近人。与此同时,发挥“家庭病床”这一长期受居民欢迎的医疗服务效能,本市发布《社区新冠感染者居家治疗家庭病床工作指南》,为符合指征的患者提供居家健康监测、用药指导、氧疗服务、协助转诊等服务。自12月以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建立家庭病床超过2.3万张,有效缓解住院服务压力。
硬件不断升级
指氧仪、心电监护仪、CT
都在加速配置
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新冠救治能力,本市将发热诊疗药物、抗病*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向社区优先倾斜,“下一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不断拓展装备,在硬件上让市民们安心、放心。”
一是指氧仪“扩大覆盖”,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至少配备20个以上指氧仪的基础上,不断将指氧仪配置至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居村委,方便居民氧饱和度监测。
二是心电监护仪“应增尽增”,全市新增心电监护仪台,加强对住院新冠感染者心电监护,加强重症早发现能力。
而针对市民们最为关心的“白肺”等肺部感染问题,CT检查不可或缺。为此,上海正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设备配置“全加速”,目前全市已有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预计到春节前将增加至45家,嘉定区、闵行区预计将实现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设备全覆盖,进一步方便居民就近影像检查。
最关键的是,医院现在有药了
如何能让各级医疗机构的救治衔接更畅通?药品是关键之一。
据悉,松江区对近半年来各社区常用药品进行梳理,形成一份社区常用药品清单,并将药品清单分发至区域内二、三级医疗机构,同时全区统筹抗病*小分子药物的使用,向社区倾斜。
松江区卫健委负责人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4小时咨询电话、社区具体对接联系人电话都提供给二、医院医务科,做到随时沟通、及时处理。目前,抗病*小分子药物优先下沉社区,在市区专家组指导下,对符合指征的感染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到尽早干预,已累计开具抗病*药物治疗1.5万人次。
家门口可以实现拍CT、氧疗、输液、用药、雾化,“社区病床+家庭病床”医院专家紧密联动,让“家门口住院治疗”更安心,上海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扩容增量,社区新冠救治能力再获提升!
话匣子综合自上观新闻、文汇报、上海静安等
编辑:严萍
责任编辑:程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