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害怕不等于胆子小,家长别瞎判断,尤其这六 [复制链接]

1#

“孩子因为害怕某些事,就是胆子小吗?作为家长千万别进入这个误区,也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开场:哈喽,我是Matt老师,今天是家庭教育公开课第4讲:孩子害怕不等胆子小

提醒各位家长,如果你需要解决家庭和孩子教育问题,可以私信咨询。

有些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老师给的评语是,性格腼腆,不爱说话,这时家长就会认为,是不是我们家孩子胆子小啊,平时在外面也是,去游乐园玩,所有孩子都在一起玩,可我们家孩子总是躲在一边,也不能跟小朋友说话。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那么先别着急下结论,6岁以内的儿童有这种表现可真不一定就是胆子小。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不熟悉的环境和人会感到紧张和恐惧,比如快速移动的物体,嘈杂的声音,陌生的人。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另外,像怕黑、怕水、怕高也是一样。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时的儿童在心理上,正在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所以,父母要正确对待,单纯的哄或者无效的鼓励都是没用的。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Matt老师总结了六种场景,手把手教会家长如何更聪明地去爱护孩子。

第一种场景:当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

雷声、鞭炮声、或者突然出现的喇叭声、狗的叫声,都会引发儿童的恐惧,尤其是婴儿。孩子对于太大的声响和突然发出的声音都非常敏感,所以,很容易造成恐慌。这时候,家长应该这么样。

对于婴儿,父母应该及时将宝宝抱起来,给予充分的爱抚,并且要避免噪音连续对孩子的影响。较大一些儿童,家长要清晰地解释声音的来源,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并且接受声音,同时母亲轻声的安抚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第二种场景:当面对医生打针时。

打针对于儿童来讲的确太容易引发害怕的情绪了,去医院、看到医生,甚至看见小小的针头都是引发孩子的恐惧。这当然是非常正常的表现,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正常的,家长可不要因为你的孩子是男孩就要要求不许哭,不许害怕。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家长可以这么做。

给孩子买一套打针看病的玩具,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医生打针的游戏,为了更符合现实场景,还可以配上白大褂,记住啊,家长也要当医生,让孩子体会病人被打针时感觉。这样能减少孩子对陌生环境怕的感觉。另外,孩子打针时哭,家长要鼓励,而不是去说,怕什么啊,你是男子汉,你看谁怕啊。

第三种场景:当妈妈要离开的时候。

妈妈的离开,比如出门上班,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恐惧,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那些亲子关系非常好的。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很正常的,母亲尽量不要悄悄地离开,这反而对孩子是有负面影响的。所以,在平时,母亲应该这样做。

在出现这种分离焦虑之前,母亲要经常和孩子玩短暂分开的游戏,让孩子适应这种情况的发生,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妈妈不是离开之后就不回来了,母亲也要明确告诉孩子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

第四种场景:当遇到陌生人的时候。

2岁时,孩子开始认生,当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心理会产生恐惧感。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这样。

尊重孩子的表现,不要去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不愿意说话或者不愿意让对方抱,那么家长不要硬逼孩子,更不能因此就埋怨指责。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出去玩,多见见外人,逐渐消除害怕的心理,当孩子在长大一些的时候,自然也就适应了。

第五种场景:当看到某些动物的时候。

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孩子怕狗,有些却怕小虫子,动物在孩子的眼里到底是什么,这个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一定要明白,动物对于孩子来讲可以可爱的小宠物,也可以是可怕的大怪兽。那么,家长平时可以这么做。

买一些动物玩偶,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尝试接触一些真实的小动物,鼓励孩子去观察去触摸,并且给孩子科普一些基本的动物常识,让孩子正确认识。

第六种场景:当屋里是黑色的时候。

三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泛灵心理,就是说他们会把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种心理现象就会让孩子产生怕黑的心理,在他们眼里黑色充满神秘,里面会有很多在他们大脑里想象出来的东西,因为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这种现象甚至可以持续到孩子上学,所以,家长应该这么做。

陪伴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大一点了,或者为了锻炼孩子的胆子就置之不理,安抚并陪伴孩子入睡是最有效的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关灯的房间里玩找东西的游戏,慢慢孩子就会适应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害怕的表现特别正常,家长别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针对不同的场景以及不同的表现,父母给予正确的关爱,就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好性格的宝宝,这才是聪明家长应该做的。

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谢谢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