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点文章王建安应用左心耳封堵术与抗凝 [复制链接]

1#

作者:樊友启(浙江大学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医院)

房颤是老年人以及心脏病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目前有房颤患者近万。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一旦发生脑卒中,轻则致残,重则致死,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而非瓣膜性患者的卒中预防尤为重要。

抗凝是房颤治疗的重要部分。欧美共识、英国、加拿大指南及我国专家共识均强调根据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评估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对于存在中高危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推荐抗凝;无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不予抗凝。房颤抗凝目前仍以口服抗凝药物为主,但是,随着ARISTOLE,RELY,ROCKETAF等研究结果公布,房颤抗凝已由华法林“单元化”时代走向了抗凝+左心耳封堵术+其它技术的“多元化”时代。

华法令药物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卫生经济学方面有很大优势,就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覆盖水平及房颤患者的庞大人群而言,抗凝治疗依然需要首先大力推广,需要加强医生抗凝治疗的意识培训及患者抗凝治疗的教育,提高抗凝治疗的比率及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抗凝强度不够的无效抗凝治疗或抗凝过渡产生的出血风险。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等新型抗凝药物虽然使用方便,不需要监测凝血功能,但是其费用较高,长期使用患者经济负担非常重,并且仍然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其出血风险相比华法令无显著下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目前临床使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但相信随着医保覆盖水平的提高,该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根据Framingham研究结果,非瓣膜病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其栓子90%源自左心耳。鉴于此,通过切除或封堵左心耳以预防血栓形成显然具有合理性。以PROTECT-AF试验为代表的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有卒中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在传统或新型抗凝治疗无法实施或有副作用等问题时,左心耳封堵术能显著减少出血性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率,而在减少缺血性卒中方面疗效不劣与长期华法令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术本身明确的成功判断标准和可靠的远期疗效,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因此,近几年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作为房颤脑卒中新的预防手段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