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之江心学男女有别永久性房颤患者危险因素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tslf/171203/5897881.html

本期作者简介

陈小敏,女,硕士,住院医师。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专业方向为心电生理学,主要从事起搏器程控、运动平板、经食道心脏电生理等相关工作。有多篇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主要术者之一。擅长心脏起搏及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诊治,尤其在普通起搏器植入、CRT植入及随访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尽管已有相关证据积累表明房颤患者在发病率、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但在已有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女性房颤患者通常寿命较长,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更高,但冠心病患病率较低。老年女性AF相关卒中和系统性血栓栓塞的发病率也较高,也有对其死亡风险增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此外,患有心房颤动的女性通常临床症状更严重,会去寻求更多的生活护理,研究报告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较低。关于房颤性别差异的问题仍未明确,几乎没有关于预后预测因子的研究。充分认识AF的性别差异可能会提供一个改善个性化治疗的机会。近期发表在《EuroPac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在永久性房颤中,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相关参数和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方法研究人群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研究,比较了在年1月至年6月期间荷兰名接受永久性房颤治疗的患者中接受宽松和严格的心率控制的长期效果。入组标准:永久性房颤长达12个月,年龄≤80岁,静息心率80次/分,并且近期接受了口服抗凝疗法(维生素K拮抗剂或阿司匹林)。排除既往卒中(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病人随机分为宽松组与严格组,宽松组目标:静息心率次/分;严格组目标:静息心率80次/分,适度运动中心率次/分。所有患者在1年、2年和3年后随访。随访于3年后或年6月30日(以先到者为准)结束。该研究纳入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1分);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1分);高龄:65岁(1分);糖尿病(1分);冠心病(CAD)(1分);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2(1分);肾功能不全: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1分);和中度到重度二尖瓣闭锁不全(等级≥2)(1分)(表2)。记录至研究结束期间发生11例主要心血管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相关性死亡、心力衰竭住院、中风、全身性栓塞、大出血或心律失常事件。评估基线和研究结束时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特征与房颤危险因素该研究最终入组名女性和名男性。女性年龄较大(71±7vs.66±8,P0.),有36%的女性和20%的男性年龄≥75岁。女性患高血压病的更多(70%vs.57%,P=0.),HFpEF更多(36%vs.17%,P0.),二尖瓣返流更多(27%vs.13%,P0.),患冠心病更少(13%vs.21%,P=0.02)(表1和2)。肾功能不全更少(eGFR61±16mL/min/1.73m2vs.68±16mL/min/1.73m2,P0.)。这导致女性CHADS2评分更高(1.6±1.1vs.1.3±1.0,P0.),房颤的危险因素更多(3.7±1.2,女性vs.男性2.9±1.4,P0.,表2,图1)。女性左心室尺寸较小,但基线LAVI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的NT-proBNP水平较高(pg/mLvs.pg/mL,P0.)。心率控制两组基线心率无统计学差异(表1)。在基线及随访过程中,女性使用心率控制药物的比例更高(地高辛,或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宽松组的女性使用了比男性更高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所有剂量均归一化为美托洛尔剂量)(±84mgvs.±73mg,P=0.04)。与男性相比,宽松组和严格组的女性的地高辛剂量均更低(宽松剂量为±66mgvs.±81mg,P=0.;严格组±82mgvs.±83mg,P=0.04)。两组患者的心率没有性别差异。心血管事件在3年随访期间(四分位区间为2.2-3.1年),发生了例(17%)心血管事件,46例(22%)为女性,59例(15%)为男性(表3)。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3%[95%CI5.2-7.7],女性和男性的年发病率分别为8.2%/年(95%CI6.0-10.9)和5.4%/年(95%CI4.1-6.9)(P=0.03),女性的年发病率是男性的1.52倍(1.03-2.24)。在调整年龄后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在对危险因素的数量进行调整后,不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6)。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没有观察到女性和男性在终点事件结果上的差异。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参数在多变量分析中,房颤持续时间[HR1.01(95%CIpermonth1.00-1.01),P=0.],女性[HR1.87(95%CI1.15-3.03),P=0.],NT-proBNP(HR1.03per(95%CI1.01-1.04),P=0.),和肌钙蛋白[HRper11.02(95%CI1.01-1.04),P=0.)与总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表4)。对于女性患者来说,LAVI[HR1.09per1mL/m2(95%CI1.05-1.14),P0.]和房颤持续时间[HRpermonth1.03(95%CI1.01-1.04),P0.]与预后相关;在男性患者当中,NT-proBNP[HR1.08per(95%CI1.03-1.13),P0.]和肌钙蛋白[HR1.09per1(95%CI1.04-1.13),P0.]与预后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女性更容易出现房颤相关症状(70%vs.50%,P0.),表1。在整个随访过程中,分别有42%的男性和53%的女性(P=0.)出现症状,包括:呼吸困难(25%vs.38%,P=0.03),疲劳(20%vs.31%,P=0.15),和心悸(5%vs.20%,P0.)。通过SF-36、MFI-20和AFSS评估,在校正心率、年龄和危险因素数量后,在随访期间女性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图2),其中身体机能和疲劳程度的差异最为明显。情绪限制(SF-36)和精神疲劳(MFI-20)在性别之间没有差异。房颤危险因素的数量与生活质量下降相关,就生活质量而言,女性受到永久性房颤的负面影响更大。结论在永久性房颤人群中,女性往往比男性存在更多的房颤危险因素。在调整了危险因素的数量后,女性并没有显著的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此外,女性高危因素较多,会对生活质量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之江心学评述:

男女平等在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伪命题。事实证明在诸多问题上,男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次介绍的研究发现,在永久性房颤患者中,尽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女性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可能与女性患者存在更多的危险因素有关。

诚如文章中提到,对于房颤患者的性别差异,既往研究均有提及,但并没有一项研究专门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尽管该研究提出了有趣的问题,但需要认识到,这项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其结论仅仅能够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想要通过其得出性别差异的病理生理机制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未来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探索性别差异对房颤发病及预后的影响,并寻找个体化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MarielleK,HarryC,BartM,etal.Sex-relateddifferencesinriskfactors,ou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