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坪山举办。深圳坪山是当下生物医药赛道的当红炸子鸡,因为“学术女神”颜宁宣布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提及坪山若干标志性地点而火出了圈。
正深陷寒冬的生物医药赛道,正需要这样一剂强心针。
在坪山的大会上,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杨锋做了主题演讲。他表示,当前医药二级市场处于“至暗时刻”,但医药投资存在“历史性机遇”。
在生物医药的投资圈子里,蓝海资本一向以精准的狙击手风格著称,出手次数不多,但真正做到了每击必中。投中网拿到的数据显示,蓝海资本年以来投的项目,没有一个项目在今年的寒冬中出现所谓的“DownRound”(低于前轮估值融资)。相反,所有项目的估值今年都在继续增长,甚至不乏翻倍式的大幅增长。
这背后当然是被投企业业务不断取得新的里程碑。就在不久前,蓝海资本投资的mRNA疫苗研发公司深信生物宣布与百济神州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将共同推进数个mRNA-LNP项目的研发工作。虽然没有披露交易规模,但里程碑付款据估计至少是十亿美元级别的。
同样的资本寒冬,各有各的解法。我们不妨看看蓝海资本的穿越周期之道是什么。
医疗赛道少有的跨境并购专家
将蓝海资本进行归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行业属性上看,蓝海资本是一家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型投资机构,但它自年底成立以来走过的路径与一般的医疗健康专业型投资机构很不一样。
蓝海资本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大概是由于年初私有化国际脐带血库集团的交易,当时才刚刚成立的蓝海资本单枪匹马完成了这一复杂交易,投资额达到2.5亿美元,通过灵巧的交易机构设计,不仅有效控制风险,在不到两年内最终并购退出,获利数亿美元,这一役让蓝海资本有了跨境并购专家的名声。国际脐带血库集团的交易非常复杂。按计划,蓝海资本需要与其他收购股东共同先将它从纽交所私有化,然后再将它带回A股,以资产重组的方式再次上市。这样复杂的交易要求对两地的资本市场、产业环境以及法律法规乃至税收制度都非常熟悉,蓝海资本设计的交易方案复杂、精巧、安全,整个交易过程中风险始终可控,尽管交易考虑到监管的环境,最后是并购方式而非反向上市方式(RTO)退出,但实际结果基本没有偏离预设,最终的回报也相当令投资机构满意。
生物医药大概是各主要赛道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头部创业公司多半是由高端海归人才创立;在科创板和港股18A改革以前,创新药企业也多半选择在美国上市。蓝海资本展现出来的全球性投资视野、对境内外资本市场的熟稔以及高水平的投资交易能力,放在今天的一级市场上也极为稀缺,让蓝海资本能够拿到同行们只能望洋兴叹的投资机会。
在坪山的这次演讲中,除了继续深耕早期的创新医药和医疗投资,杨锋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的医药企业的私有化机会。他表示,无论是美国生物医药股指数、香港医药股指数、或是A股医药股指数,均处于过去十年以来的历史低点,蓝海资本“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