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刚得高血压用什么方法控制掌握这两点,你也 [复制链接]

1#

“刚得了高血压”,那就是说已经诊断了高血压了。这里说的是原发性高血压。

一般来说,控制高血压的方法,不外乎两方面:药物和非药物,非药物就是生活方式干预。现在也有尝试器械干预的,还在临床研究阶段,没有推广。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各种疾病防治中都要贯穿始终的。实践证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有帮助。

那剩下的、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刚得了高血压要不要吃降压药?

“刚得了高血压”,“刚得了”不是吃不吃药的条件。因为发现、诊断高血压的时间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高血压的时间。

高血压是个慢性病,起病隐匿,很多人血压高了也没什么感觉,不测血压根本发现不了,往往都是体检时偶测血压发现的。而且有时偶尔测了高一点儿也不在乎。所以,不少人诊断高血压的时候已经是发病许久了,心肌肥厚、肾脏损害,或者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靶器官损害都出现了。

所以,实质性的问题是,得了高血压,要不要吃降压药?

要不要吃?根据风险,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风险高,高危,就要吃药;风险低,低中危,可以先短期观察。

所以,高血压患者诊断时是要做风险评估的,医生了解病史、做检查就是为了综合评估。

要说风险评估,有人会觉得太复杂,要看血压水平、看危险因素、看靶器官损害,还要看有什么糖尿病、肾功能降低的,以及得没得脑血管病、冠心病、房颤等。

那我们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什么样的高血压患者要吃降压药的问题简化一下。

高血压,基础的问题是血压高,血压高本身就是心血管危险因素,那我们就以血压为主线来看。

第一,2级或以上的高血压,一般诊断了就要用药。

高血压是分级的,级别越高,血压越高,心血管风险也就越高。可以理解,越高的血压对心血管损伤就越大,危险性也就高了。所以,根据血压分级、危险分层,先把高危人群分出来。

那么,按照高血压的危险分层,2级高血压,也就是~/~mmHg的血压水平,这样的人,只要有1~2个危险因素,就是中/高危了。要是危险因素再多、或者血压再高,那更是高危或者很高危了。

2个危险因素,还是很容易找到的。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上算1条;吸烟,主动、被动吸烟都算;血糖高,但还没到糖尿病水平;血脂高,胆固醇高,低密度高,或者高密度低都算;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就是家里人不到50岁就得了心血管病;肥胖,腹型肥胖,大腹便便尤其危险;再有就是血同型半胱氨酸高。这些,在诊断高血压的时候是要筛查的。

要是还有了心肌肥厚、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动脉硬化等,那就是靶器官损害了,不用说,高危了。

所以,一般来说,2级或以上的高血压,诊断了就要开始用药的。

第二,1级高血压,根据风险评估决定用药。

1级高血压,也就是~/90~99mmHg的血压水平,可以根据年龄,心血管风险评估来考虑是不是开始用药。

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诊断了高血压就要开始用降压药。出乎大家的想象吧?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心血管风险就高,高血压的危害就更大,降压治疗的获益也就更多。所以老年人诊断了高血压,就要开始降压治疗。只是80岁或以上的老老年,起始用药的血压水平要高一些,/90mmHg以上,并且要注意小剂量开始。

中青年人呢?那就要看风险评估。如果虽然是1级高血压,可是危险因素多,3条或者更多;或者已经有了心脏、肾脏这些靶器官损害,或者都有了其他心血管疾病,到了高危水平,那就要药物降压治疗。这也应该可以理解,在1级高血压这个血压水平就有了脏器损害和疾病,那血压就要降得更低一些。

如果没有、或者只有1~2条危险因素,心血管风险不算高,低中危,那就允许先改善生活方式观察。

不吃药、改善生活方式观察也不是无限期的,现在的要求也就是1到3个月。而如果血压接近2级高血压水平的,那就倾向于早些开始药物降压治疗,早些控制住过高的血压。

不少患者顾虑降压药一旦吃上就是长期,从而有抵触。可是想一想,要是不吃药,控制不住过高的血压,那身体的损害就大了。患者可以在吃药的同时,注意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比如限盐、戒烟酒、运动、减体重、少熬夜,改善睡眠、改善紧张焦虑的情绪等,这样,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也是可以减药停药的。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