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济圆桌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 [复制链接]

1#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应对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短板。为此,国家提出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建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本期“经济圆桌”,经济日报邀请4位专家进行了讨论。

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主持人:预警与应急响应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神经网络,下一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完善新发传染病早发现和应急响应能力?

胡必杰:及时上报基于临床观察的病例情况,是早期发现并快速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关口。特别是基层医生,往往是感知疫情发生的第一批人。因此,要充分重视临床医生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临床医生的传染病风险意识、主动识别意识、依法报告意识及专业判断能力,在发现病情后及时协调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提高临床相关响应级别指令的及时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机构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筛查能力建设,加大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研究的支持力度,跟进临床诊疗需求,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及技术储备能力,加大临床与基础研究、疾病防控协同研究的支持力度。

管仲军: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要建立一套包含组织网络、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等内容的应急响应机制。其中,公共卫生应急统一指挥体系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中枢,应将应急统一指挥体系作为常态下领导决策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也就意味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全方位抗疫体系是打赢抗击疫情战役的根本保证。因此,要避免陷于“公共管理体系主导还是医疗卫生体系主导”“公共卫生主导还是临床治疗主导”“中医主导还是西医主导”等以单一主体为主导的认识误区,不论是从学科学术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应坚持问题导向的多主体、多学科、多系统协同治理架构。

同时,要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可以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修订和《生物安全法》立法中,重点增加应对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公共卫生应急的规定。

郑功成: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是严控重大疫情损害后果的关键。因此,应进一步细化应急处置手段措施。同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应急预案中看不中用、上下一般粗、一编了之甚至束之高阁的现象,提升应急预案的质量和可操作性。

此外,要进一步强化应急演练,确保非常态下的有效应对与有序运行。实践表明,如果平时不积能,急时必定显无能。

重大疫情的暴发,往往会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常态下的有效机制可能丧失正常作用,这使得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果平时不对应急机制进行必要演练,这种机制也不可能在疫情发生后发挥效力。因此,强化常态下的应急演练,不仅可以使应急机制与时俱进得到更新,还能提升人们对重大疫情的警惕性。

培养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主持人:从此次疫情防控的实战检验来看,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郑功成:加快推进我国疾病防控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应夯实社区治理基石,发挥群防群治优良传统。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社区成为防控疫情的主战场之一,群众也成为疫情防控主力军。但是,如果社区建设缺乏有效组织,群众对疫情风险掉以轻心,疫情很可能难以控制。因此,应加快改变社区一盘散沙、居民互不相识的现状,通过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城乡基层村、社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型社会组织,让“陌生人”组成的互不相干型社区,变成随时能够有效组织起来并相互帮助的利益共同体。

姚岚: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要改革预防医学教育体系与学科设置,加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学科建设,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反应敏捷、敢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在高校公共卫生学院设置并加大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法学、组织行为学等教学科目和课时,强化相关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拓展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提升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

管仲军: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缔约国,认真履行了《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快速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通报、分享了疫情信息和防控情况,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同时,各地疾控领域的专业队伍为疫情防控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幕后英雄们令人称赞。

但是,在此次疫情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表明——必须要加快疾控体系改革,提升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速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和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各级疾控中心长期存在人员不足、人才流失过多等情况,这需要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